渾沌理論在校園危機事件管理之應用
撰文◎林彥志(彰化縣埔鹽鄉國民小學訓導組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壹、前言
前陣子北二高七堵路段發生了令人遺憾的大規模走山事件,因而造成了四人慘遭活埋的不幸意外。此一事件除了讓我們省思自然生態的保育問題外,著實喚起了政府及人民必須正視危機的不確定性及危機管理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學校乃師生所共同生活及教學之場域,因此擁有一個溫馨、友善及安全的校園環境不僅是師生家長共同的期盼,同時也是每位教育人員必須承擔之責任。由於學校組織屬於開放系統,是以校園內有著複雜的人、事、時、地、物的交互作用,因此危機即可能伴隨潛伏於校園周遭(秦夢群,1998;游肇賢,2002)。
另一方面,隨著一九八七年宣布解嚴以降,而後一九九四年四一○運動後風起雲湧的教育改革運動,整體的教育生態及校園已經逐漸趨向非均衡系統發展(李宏才,2003)。所謂「巴西的蝴蝶展翅,德州極可能颳起颶風」,蝴蝶效應指出一些習而不察的微小變動往往釀成不可收拾的危機。因此,校園危機之預防已然無法再以過往單純牛頓力學的直線思考模式視之;相對地,透過渾沌理論的新視野,將有助於教育工作人員釐清校園危機性質、提昇危機意識,進而有效地執行校園危機管理。以下將就渾沌理論的意義與內涵加以探究,並就校園危機管理加以分析,將渾沌理論於校園危機管理之應用提出建議,以為教育從業人員參酌。
貳、渾沌理論的意義與內涵探究
一、渾沌的意義
「渾沌」(Chaos)一詞起源於埃及、希臘等古文明對於宇宙初始的傳說,而渾沌現象的研究則起於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氣象學及數學(Curtis, 1990)。二十世紀初Poincare反駁LaPlace的經典力學論述而提出「非線性動態系統」;六○年代氣象學家 Lorenz進行氣象預測時,導出可以描述氣象變化的「非線性方程式」,並反映了「測不準原理」;以及Benoit Mandelbrot提出「英國海岸線到底有多長」的問題而發現碎形結構,進一步奠定了渾沌理論的研究方向(鍾維光,1999)。
在希臘哲學的宇宙論中,「渾沌」被視為事物生成前宇宙原始之空虛狀態。此外,「渾沌」一詞通常也被認為是混亂與脫序事物,因而一般人對於渾沌的描述多有所負面的觀感存在。秦夢群(1998)主張「渾沌」是混亂而無規則的系統,而混亂中更隱藏著不可預測性,且細微的起始行為亦有可能導致系統的完全崩解。而Trygestad (1997)雖認為渾沌不是無序的,但卻是一種不可預測的狀態。
另一方面,亦有學者對於渾沌的定義有著不一樣的見解。林妮燕(1999)認為「渾沌」是規律秩序的預兆,而秩序將在渾沌現象之後產生,兩者係相互呼應而非排斥。Curtis(1990)則進一步指出「渾沌」顯現出隨機而雜亂的現象具有兩層意義:規律秩序出現後相對也會出現「耗散結構」的雜亂現象,而這種「規律秩序之外的秩序」預兆乃為「渾沌」;「渾沌」於雜亂現象內仍隱含著規律秩序結構─奇特吸引子,以為啟動渾沌運作系統。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渾沌」的表面意義似乎充滿著混亂、無規則、不可預測等的消極意涵;然而,其更深層的意義卻是代表著「亂中有序」。換句話說,「渾沌」本身所彰顯的意義本質應該積極而正向的,因而有利於吾人運用於校園危機事件之管理。
二、渾沌理論的內涵分析
由於渾沌理論的發展歷程含括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氣象學及數學,因此隨著研究者的研究重點不同,其對於渾沌理論的內涵主張亦會有所差異。以下將各家學者論述中舉其犖犖大者加以歸納分析,以為進行校園危機管理之應用。渾沌理論的主要內涵分析如下:(李宏才,2003;秦夢群,1998;陳木金,1999;鍾維光,1999;Hudson, 2000)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s):
蝴蝶效應亦可以稱之為對於初始狀態的敏感性。此論點乃是渾沌理論的中心思想,其論點指出,倘若今日巴西蝴蝶展翅拍動,其對空氣造成擾動將可能觸發爾後美國德州的暴風雨。換言之,只要在初始條件有小小的差異,就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及截然不同結果。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便是這樣的道理。
另一方面,對於教育現場人員而言,蝴蝶效應的積極性意義在於,若能對於教育脈絡的微小事件、線索與暗示加以察覺,便能夠掌握先機與及時去解決問題。切勿讓看起來似乎很小的事件發展成為難以解決的大事件,亦即做到「防微杜漸」的功夫。
奇特吸引子(Dissipative Structure):
承前所述,渾沌的深層意義代表著亂中有序,而存在於渾沌現象中規律運行的中心概念即是「奇特吸引子」。奇特吸引子是某些元素或力量浮現出來成為一個中心的組成部分,而模式型態則是環繞著奇特吸引子潛藏在渾沌系統裡發展(Seeger, 2002)。易言之,奇特吸引子象徵系統有一或多個的潛在規則,它會主導系統的發展方向,因此在渾沌的表象中成為影響系統運作及預測之重要因素。
基於此,在龐雜渾沌的學校組織運行上,依然可以藉由奇特吸引子的原理歸納分析出不同子系統下事務運行的軌跡,並藉以繪製相關模式發展圖,以協助我們預測及解決問題(陳木金,1999)。
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
就渾沌理論的觀點而言,紛爭、混亂與變遷的現象,以及從穩定到不穩定所造成的耗散是必然的(Wilbur et al., 1995)。此外,Radzicki則曾以數學證明闡述學校組織的耗散結構系統為一種非線性模式,且會產生一定的波動(Curtis, 1990)。換言之,所謂的耗散結構所指的便是「非線性系統」(Nonlinearity System)。一般而言,線性系統下的因果關係預測相當容易,亦即小因素投入後所產出的後果亦小,但非線性系統則不盡然。
事實上,在自然及人文場域中,非線性特質的耗散結構才是屬於常態。進一步分析,由於學校乃開放性系統下之子系統,故學校組織狀態自然無法永遠維持穩定而不受外界之任何挑戰,取而代之的是穩定變動、不穩定;探索性及渾沌不清之型態。
分岔點(Bifurcations):
Trygestad(1997)指出,所謂的分岔點,可以將之視為一個穩定的起始門檻,而由此之後可以生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脈絡分枝。然而,分岔點的生成與發生是難以預測的。在相關研究中發現,在開放與非線性系統變動歷程中,往往需要關鍵因素逐漸積累到一定程度而威脅到系統結構平衡時,分岔點於焉產生(Hudson, 2000)。另一方面,在分岔點之後所產生之脈絡分枝往往呈現特性或結構產生突然的改變。李宏才(2003)進一步指出,分岔點通常使組織一分為二,或從傳統到更新,或完全改變樣貌的一個關鍵時刻或關鍵事件。
回饋機制(Feedback Mechanisms):
渾沌理論認為系統本身具有回饋機制,能將系統的輸出再回饋轉成輸入,如此迭代形成回饋圈(Feedback Loop),進而引發系統產生自我組織和轉變。此外,回饋機制亦可以分為正回饋及負回饋兩類。李宏才(2003)認為當校園發生危機時,如果能確實檢討改善,則此危機事件便發揮負回饋的作用,具有調和的功能,而使學校繼續穩定運作;反之,若危機無法適時解決,系統則會產生正回饋,讓效應加劇,造成所謂的「連鎖反應」。
碎形理論中的自我相似性(Self-Similarity):
儘管像曲折海岸線及雲朵等「自然幾何學」有著無限且難以預測的變化,而無法由儀器來加以測量。然而,碎形幾何學的理論卻提供了我們一窺其堂奧的方法(鍾維光,1999)。碎形理論是渾沌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主張,林妮燕(1999)亦指出,碎形雖無法藉由規則儀器來描述不規則的層理結構,不過碎形自身之局部和整體卻展現了高度的相似性。換言之,雖然渾沌現象中包含著無窮層次的「自相似性」或「不盡相似」,但透過碎形理論便能找出其中的規律性。此即所謂的「一沙一世界」之原理。
綜觀上述渾沌理論的內涵分析可知,「渾沌」並非消極或混亂的代名詞;相反地,渾沌理論的內涵乃是「積極正向」地看待自然與人文世界中各項事務。面對變化萬千的非線性脈絡,渾沌理論提供吾人一個全新的視野框架,藉由防微杜漸的概念,以及對於奇特吸引子、回饋機制與自我相似性的掌控,將有助於我們瞭解、面對、解決及預防諸多危機與問題。
參、校園危機事件管理分析
一、校園危機的基本概念
長久以來,校園即被視為學生學習及教師發揮專業知能的場域,然而隨著學校組織理論派典遞嬗、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及公共財理念的深植人心,學校校園勢必承載更多複雜的任務,因此校園內日趨複雜的人、事、時、地、物的交互作用,危機即可能隨時在校園周遭之中爆發。是以,為維護學生受教之權利,吾人即必須對危機的意涵、特性與校園危機類型加以分析。
危機的意涵與特性:
要有效地處理校園危機,我們有必要對危機的意義與特性來予以探討。孫本初(1997)認為危機(Crisis)係指組織因內、外環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種對其生存具有立即且嚴重威脅的情境或事件。秦夢群(1998)則將危機定義為在極不穩定的狀況和急迫強大時間壓力下,必須做出立即決定的情勢。另一方面,亦有學者將危機賦予積極性意義,認為危機係組織面臨轉好或轉壞的決定時刻或關鍵時刻(Fink, 1986)。儘管危機的定義人言殊異,惟歸納分析相關論述及實務印證後可以得知,「危機」基本上乃具備不確定性、突發性、急迫性、威脅性、階段性與雙向性(關鍵性)等特徵(李宏才,2003;孫本初,1997;游肇賢,2002)。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所謂的校園危機係指發生於校園內或周遭的若干事件或情境,而使學校組織成員面臨威脅,故必須在短時間內爭取並善用資源加以反應,如此方可轉危為安。
校園危機的類型剖析: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有效地進行校園危機管理,勢必要對於校園危機的類型有清楚的認識。紀俊臣(1997)依據危機屬性的校務分類,將校園危機分為教務工作、學務或輔導工作、總務工作及其他非校園事件之危機。此外,部分學者則將危機所屬空間分為內部危機與外部危機。前者包含師生衝突、校園暴力、教師與行政人員衝突、遊戲設施器材管理與維修、學生管教、門禁管理、天然災害與意外事件;後者則有親師溝通衝突、公共關係衝突、學生校外滋事及大眾媒體渲染等(秦夢群,1998;黃新福,1992)。
事實上,校園危機的分類應以便於學校組織進行危機管理,同時亦能有利於上級單位掌握、統計與研究為宜。有鑑於此,目前學校多以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標準,而將校園安全事件分為意外事件、安全維護事件、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管教衝突、兒少保護事件、天然災害、疾病事件與其他等(教育部,2009)。如此,全國一致性的標準當可收垂直管理與橫向比較之效,同時各校亦可由所處個殊脈絡,於「其他」類別中予以調整,可說是兼具彈性與一致之雙重優點。
二、校園危機事件管理意義及作法
「危機管理」最先是指處理國際政治和社會經濟方面的意外事故所採取的政策和措施(黃新福,1992)。然而,就管理學應用角度上,危機管理的運用現已遍及公司企業、公營機構、學校組織,甚至所有類型的組織管理上。基於此,以下將探究校園危機事件管理意義及作法:
校園危機事件管理的意義:
一般而言,校園危機管理可被定義為學校或教育行政組織針對危機事件進行一系列有計畫、系統、連續且動態性的整體歷程(李宏才,2003)。由此觀之,「危機處理」與「危機管理」是有所差別的。前者為危機事件發生當下及以後的因應措施;而後者則是包含了危機事件前、中、後的整體應變。因此,校園危機管理的積極性意義不僅是危機面臨當下之處置,更在於「防範於未然」的洞燭機先。
綜上所述,吾人可依目的、特性及形式將校園危機管理的意義充分詮釋分析為以下三點:
目的:藉以避免或降低校安事件對於校園組織及所屬成員之威脅。
特性:計畫、系統、整體與積極性。
形式:必須長期規劃、學習、調整之動態形式。
校園危機事件管理作法:
承上所述,從校園危機管理的意義中,我們亦可歸納出其所組成的構面或要素。朱愛群(2002)即認為危機管理乃包含預防、準備、實施與學習等四要素。事實上,我們亦可以將此四大要素視為校園危機事件管理運作上的分類,並藉以導引出校園危機管理上的實務作法。文獻分析後可以發現,校園危機管理的實務作法分類上主要有「危機發展階段」與「危機事件」兩種取向,其中又以前者受到普遍之採用(朱愛群,2002;李宏才,2003;秦夢群,1998;Herman, 1994)。
有鑑於此,吾人以為校園危機管理的實務作法即可依「危機發展階段」區分為危機前、中、後等三個階段。由於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危機管理重點,是以校園危機事件管理作法上亦會有若干之差異,如下表所示:
【表 校園危機事件管理作法】
階段
|
重點
|
作法
|
危機前
|
預防、準備
|
危機計畫的擬定
人員的編組與訓練
標準程序的建立
社區公共關係的營造
組織內部文化的塑造與共識的凝聚
|
危機中
|
控制
|
阻止危機的蔓延,並縮短危機延續的時間
強調溝通與媒體應對的重要性
與相關人員或單位進行通報
實施強力領導,事權集中
運用組織力量,避免單打獨鬥
尋求外界專家的協助
|
危機後
|
善後、學習
|
關注及評估各種可能的負面影響,並動員有關人士挽救或補救
建立危機事件處理的書面檔案
發掘危機帶來的各種機會和教訓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肆、以渾沌理論作為校園危機事件管理之應用
相較於其他觀點,渾沌理論可以說更適合作為複雜且非線性系統的研究典範。此外,由於渾沌理論兼具系統的秩序及非秩序的雙重特質,因此有利於作為組織危機管理的實用概念工具。以下將以渾沌理論的理念,在校園危機管理上提出若干應用,以利友善校園環境之營造。
一、正視校園生活的渾沌現象為常態,以積極進行校園危機管理
有鑑於學校組織的功能日趨複雜,且人、事、物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因此學校組織的狀態自然無法永遠保持穩定而不受外界之挑戰。由於在自然及人文領域內,非線性特質的耗散結構屬於常態,因此我們必須正視校園生活的渾沌現象為常態,以積極面對、接受及解決遭遇之危機。
過往,教育部校安中心在統計學校校安事件時曾經發現,曾有學校為粉飾太平,而未能據實呈報性侵事件,結果釀成重大校安事件的紀錄(中央社,2009)。質言之,此乃該教育從業人員仍然留存著線性思維模式的錯誤遺毒,而輕視甚或是忽略校園中的渾沌現象所致,值得吾人所借鏡。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留意校園安全事件之諸多初始狀態
以校園危機的特性而言,危機會發生於何處?何時?如何形成?以及為何形成?著實沒有確切的答案。儘管如此,倒也並非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可循。事實上,諸多危機的產生多是對於一些不起眼的小現象息而不察,例如:過去在國內大流行的SARS病毒,即在於臺北市和平醫院在通報與防護上的輕忽所致(李宏才,2003),結果影響所及,造成了許多生命的喪失及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成本付出。
由此可知,許多校園危機的產生亦多肇始於一些不起眼的原因而產生了蝴蝶效應,終致釀成不可收拾的重大危機。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便是這樣的道理。因此,吾人即須敏於校園中人、事、物之初始狀態,真正做到危機管理的防微杜漸。
三、感知並應用奇特吸引子概念以利校園安全管理
Seeger(2002)認為奇特吸引子是複雜系統主要的秩序與連結的定點。而若將之運用於學校組織中,奇特吸引子則可能是學校的核心人物、願景、教育政策與價值觀
(李宏才,2003;黃新福,1992)。由於奇特吸引子有主導系統發展的方向之能力,所以該些奇特吸引子在危機管理中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提醒學校領導者可透過型塑積極的學校文化,聚焦於共同願景、價值觀及工作意義的建立。如此一來,將有利於學校組織解讀渾沌現象以進行校園危機之管理。
此外,面對人、事、物互動龐雜的校園生活,我們亦可藉由奇特吸引子的構念原理,歸納分析各項事務運行的軌跡,並藉以繪製相關模式發展圖,以協助我們預測及解決問題(陳木金,1999)。
四、透過碎形構念,從校園渾沌現象中建構校園危機處理的若干標準作業流程
渾沌理論揭開了複雜且非線性的現象,然而其中卻有著極其簡單的原型存在。由於「碎形」自身之局部和整體展現了高度的「相似性」與「不盡相似性」,因此對於校園危機管理上即提供了若干啟示。
儘管校園危機個案情形與所處脈絡皆不盡相同,然而不同的危機事件確有其不斷重現的相似處。諸如校園霸凌事件或是食物中毒事件,在校園中即有多起案例發生。其中雖然發生的過程不盡相同,然而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卻是相似的(李宏才,2003;秦夢群,1998)。有鑑於此,透過碎形構念的啟示,我們可以藉由危機的個案研究提供相當合理的危機預防資訊。所謂「一沙一世界」,透過危機案例分析以為借鏡,並建置出相對應的若干標準作業流程,著實重要。
五、重視危機管理的媒體公共關係經營以避免負面的連鎖效應
由於渾沌現象為常態,因此希冀學校永遠不發生危機事件,無異是緣木求魚。然而,對於學校而言,其除遭受危機事件本身之威脅外,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亦讓學校倍感威脅。由相關文獻探究中顯示,媒體報導中對於學校正面消息的報導往往都屬鳳毛麟角(李宏才,2003;林萬億,2002);相對地,對於學校發生危機事故時卻如蒼蠅逐腥般來,著實令學校招架不住。諸如學校若發生教師輔導管教不當事件時,學校除必須針對此事件加以處理,同時也必須注意發言窗口的迅速性與一致性,並主動提供危機處理訊息給媒體,以避免違紀事件聳動化所形成之負面的連鎖效應,如此不僅可以化危機為轉機,甚至能型塑出學校危機處理能力頗佳的正面形象。
伍、結語
長久以來,校園一直是學生與教師教學相長的專業場域,因此如何營造溫馨、安全及友善的校園環境,即為教育從業人員的責任所在。透過渾沌理論視野框架,著實對於吾人在校園危機管理應用上多所助益。然而,校園危機管理乃是一系列、計畫及永續性的動態歷程;誠如渾沌理論之主張,紛爭、混亂與變遷的現象,以及從穩定到不穩定所造成的耗散是必然的。因此,面對危機的不確定性及突發性,即應從危機處理的過程中進行永續性之學習,如此方能超越渾沌的表象,尋找出令系統穩定的新秩序。讓我們一起為建立友善校園以捍衛學生學習權而努力吧!
參考書目
中央社(2009)。中市國小學童遭性侵案,校長被訴通報不實。2010年5月5日,取自: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956602&lang=tc_
news&cate_img=262.jpg&cate_rss=JD。
朱愛群(2002)。危機管理─解除災難迷咒。臺北市:五南。
李宏才(2003)。渾沌理論應用在校長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林妮燕(1999)。運用渾沌理論批判我國教師法之立法與實施。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未出版。
林萬億(2002)。校園危機管理與公共關係。北縣教育,47,35~42。
紀俊臣(1997)。校園危機處理之法律問題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14,3~10。
孫本初(1997)。校園危機管理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4,11~20。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9)。校園安全程度劃分等級表。2010年5月5日,取自:http://csrc.
edu.tw/FileManage.mvc?page=1。
陳木金(1999)。渾沌理論對學校組織變革因應策略的啟示。學校行政論壇,1,61~68。
游肇賢(2002)。全面品質管理在校園危機管理的應用。教育研究,10,167~176。
黃新福(1992)。危機管理之研究─從組織管理層面來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鍾維光(1999)。渾沌學與當代社會哲學。臺北市:當代。
Curtis, R. K. (1990).
Complexity and predictability: The application of chaos theory to economic
forecasting. Futures Research Quarterly,
6(4), 57~70.
Fink, S.(1986).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Herman, Jerry J. (1994). Crisis management-A guide to school crisis
and action taken: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Hudson, C. G. (2000). At the
edge of chaos: A new paradigm for social work?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36(2), 215~230.
Seeger, M. W.(2002). Chaos
and crisis: Propositions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8, 329~337.
Trygestad, J. (1997) Chaos in
the classroom: An Application of chaos
theo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ED413289
Wilbur, M.P., Roberts~Wilbur,
J., Torres~Rivera, E. and Kulikowich, J.
M. (1995) Future Directions: Chaos Theory and Nonlinear Counseling. The Journal for the Professional Counselor,
10(2), 73~9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