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門推動數位學習發展策略與實例之探

撰文◎劉金山(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班)


壹、前言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爆炸的科技年代,競爭關鍵因素在於速度與知識。數位學習超越時空限制的特性,增加了學習的便利性,讓大家能夠多元且彈性的學習,成為近年政府單位推動的重點要項。在教育部門的推動上,數位學習於高等教育上著重同步及非同步網路線上教學;中小學的則以作為輔助學習、分享教學資源及協助偏鄉與弱勢族群學童學習為發展主軸。整體而言,教育部門已逐漸將數位學習應用在教育體制中,以符應資訊時代之需求。惟科技發展的速度遠快於相關配套措施的建置,數位學習若要順利發展,仍需有相關策略持續推動才能奏效。是以,本文旨在分析數位學習之內涵,並以教育部門為例,探討推動數位學習發展之策略及實例分析,以供作教育相關人士推動與落實之參考。


貳、數位學習定義與發展概
請注意數位學習之定義與發展,才能在名詞釋義考題(包括:何謂數位學習、E-Learning等)中有效作答。
  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教育方式、資訊、知識的傳遞方式隨之改變,過去坐在教室、被動學習的型態已經面臨變革。一九九九年,美國專家Jay Cross最先提出「E-Learning」這個名詞,開始掀起了企業界和學校對E-Learning的熱情。根據美國教育訓練發展協會(ASTD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and Education)對E-Learning 所做的解釋:「電子化學習是學習者應用數位媒介學習的過程,數位媒介包括:網際網路、企業網路、電腦、衛星廣播、錄音帶、錄影帶、互動式電視及光碟等。應用的範圍包括:網路化學習、電腦化學習、虛擬教室及數位合作。」這是全球學者最喜歡引用的E-Learning定義,而E-Learning也就成為數位學習的稱號。
  衡諸數位學習的發展歷程,其實可以回歸到早期的「遠距教學」。數位學習由遠距教學的發展而來有其脈絡可尋,「函授遠距課程」在早期是以文字為媒介,接著隨著媒體的發展,也出現了以聲音和視聽科技為媒介的廣播教學、電視教學,發展到目前以電腦、網路作為教育傳播媒介。利用電腦協助教學活動,可溯及九○年代初期的「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Based TrainingCBT or Computer Assist InstructionCAI)」,此階段,電腦扮演著輔助性的角色,且將傳統平面化、循序式的教材改為數位化、超連結式的資料規格。若以年代觀之,自一九六○年起,人類就把電腦科技應用在教育訓練上,一九九五年網際網路盛行後,大家更覺得透過網路進行教育訓練很可行,因此學校和企業都紛紛提倡網路化學習,也獲得很好的成效,現在大家所提的「數位學習」,基本上包含了學習科技演進過程中的諸多名詞與方法,圖一可將數位學習的演進過程清晰的表現。 

   


【圖一 數位學習演進圖】
[資料來源:資策會教育訓練處。2008.04.05(擷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9/49-10.htm)]

  近年來,各國莫不以發展數位學習政策做為國家重要施政主軸。美國教育部於二○○○年十二月提出國家級資訊教育計畫「E-Learning: Putting a Worl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劉兆漢、黃興燦,2002),該計畫主要目標為:所有的老師及學生不論是在教室、學校、社區或是家裡,都能夠隨時取得資訊;所有的老師都能善用科技來輔助教學;所有的學生皆能具備技術和資訊的素養;進行「教」和「學」的研究與評估,以改善下一代教學技術的應用;數位內容和網路應用將改變未來的「教」和「學」。英國教育技能部於二○○五年三月發表「運用科技:改善學習與兒童服務」(Harnessing Technology: Transforming Learning and Childrens Services)的資訊教育發展策略,提出未來資訊教育發展的方向。主要的發展策略為:首先是改善每個人獲取線上資訊、交易及建議的服務通道。學校需使用線上網絡提供家長更多的資訊,且教育與兒童服務機構的合作,使得資訊更容易地整合,以支持使用者的需求並延伸對學習者的個人化學習的支持。這種支持包含在教育的各個階段以及對學習者邁向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每一所教育機構都將提供個人的線上學習空間,儲存個人的課程內容、學習資源、學習結果及成就;再者盡全力加速邁向下一世代的電子化學習活動及資源,提供更好、更廣泛的數位資源,以及更具彈性的學習單元;其次是要讓教育與兒童服務的團隊,包括團隊的領導者、老師及研究者等,能夠使用高品質的ICT資源及專業的線上支持網絡與科技,這樣便可減少他們埋首在紙上作業的時間;然後是經由良好的訓練與發展,以及對專業及事業伙伴與同儕網絡的改善,自己及所領導的組織將會更有效率地應用ICT;最後是資訊的基礎建設必須支持這些目標。在教育部門的教學、研究以及行政管理活動必須加以整合。將電子化的學習、行政管理與教育事務整合成系統。(劉慶仁,2006
  有鑑於美國及英國的積極努力,近年來我國也加速推動數位學習之腳步。教育部在數位學習相關之工作推動上亦不遺餘力,目前已積極進行「網路學習發展計畫」和「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均有卓越的成效。另外,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十五日,行政院國科會通過「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將在未來五年內投入四十億元進行此項計畫。在此計畫中的「數位學習」指的是以數位工具,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取得數位教材,進行線上或離線之學習活動,希望藉由數位學習工具(載具及輔具)的研發、數位學習網路環境的建置、數位教材內容的製作,以及數位學習活動的設計等,推動全民數位學習,使得我國成為「學習型社會」(Learning Society),進而營造一個「優質數位化社會」(E-Society)的環境,以利提昇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整體競爭力。這顯示出數位學習已成為全世界的學習新方式。(趙貞怡,2003

參、教育部門推動數位學習成功策略之研究
請注意推動數位學習成功策略因素分析,方能在有關數位學習之申論題型有效論述。
  數位學習具有突破時間和空間學習限制之特性,並讓學習者得以彈性的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時間來學習,因此成為教育部門推動工作的重點。然而部分研究亦顯示,數位學習導入教育的實施成效並未如預期樂觀,因此在推動數位學習之前必先掌握關鍵因素,以確保推動之順利與成功。依據相關研究顯示,影響數位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大抵可分為:組織系統、群體行為、個人行為與系統設計等四大層次(陳創立,2000;張博堯,2002;李業成,2001;王舒可,2002),茲分別從這些層次探究其如何成功推動策略。(王頌平,2007

一、組織系統
優先確立目標:
明確定義推動數位學習之目標,引導數位學習發展方向,並將數位學習應用在教授的核心知識上,以凝聚推動動機與意願。
塑造資訊環境:
推動數位學習必須結合教育組織資訊部門(如資訊室或電算中心等)共同開發與建置數位學習系統。因此,具備完整資訊基礎建設與人力是數位學習的必要條件。
分析成本效益:
教育部門導入數位學習成本,從平臺的規劃設計、課程製作、師資培訓等,均需預算支應。因此,在導入之初即應將數位學習目的、效果與經費編列詳加評估,以達實際執行之效益與功能。

二、群體行為
高階主管支持:
高階主管支持是任何計畫推動成功的關鍵因素,數位學習自不例外。數位學習的推動對於教育部門的相關人員無疑是額外工作負擔。是故,高階主管(尤以校長為重)的親自參與更是數位學習推動的成敗關鍵!如果僅止於「支持」而未「參與」,數位學習仍難以成功。因此,高階主管應深知數位學習的重要性,並作為組織發展的願景,與同仁共同擬定長遠發展的計畫並親自參與,以行動證明與支持計畫的執行,方能確保計畫的成功。
群體溝通建立:
數位學習的推動,對於學習的觀念、流程與內容上都有很大程度的變革。教育部門具有結構鬆散特質,是以,為使本計畫順利推動,首重建立良好溝通與互動管道,以降低變革的阻力。若教育部門推動數位學習以溝通觀念為主,各項執行配套措施為輔,藉由溝通與互動建立一套準則與作業流程,再從經驗的累積及不斷地嘗試錯誤後,有效地縮短學習曲線,將能使數位學習推動事半功倍。

三、個人行為
學習動機建立:
心理學家Maslow提出人性需求層次論,由低至高依序為心理、安全、社會、尊重到自我實現。是以,教育部門推動數位學習必須將其層次提高為自我實現,使參與同仁具有高度之執行動機與意念。
資訊能力培養:
資訊與網路資源應用能力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關鍵成功因素,同時也是數位學習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在推動數位學習之前應強化教育部門同仁此一基本能力與素養,否則空有完善的軟硬體設施,數位學習仍將面臨失敗的結果。
態度激勵建立:
推動數位學習必須輔以適當的激勵措施以提昇學習動機,推動之初更需研擬較具感受的激勵措施(如參與同仁的減授鐘點、考績鼓勵等),方能達成激勵之目標並減少阻力,有效降低同仁對於新計畫推動抗拒的心態。

四、系統建置
教材設計規範:
加強結合網路學習與教學內容及授課流程的關係,讓教育部門同仁接受網路學習的運作,並且於授課中訂定必要的融入時數,達成數位學習教材設計的規範與達成性。
友善平臺建置: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數位學習推動良窳之關鍵。其實,數位學習需要的是一個友善平臺界面,讓學習者容易進行學習與親近,而在導入過程中應避免從資訊技術人員角度切入而落入「技術導向」的盲點,而是要從學習者的角度規劃「友善學習界面」的使用平臺。 
  


【圖二 數位學習推動策略架構】
[資料來源:取自王頌平(2007)。政府部門推動數位學習策略之探討,研習論壇,80,頁24]

學習控制回饋:
數位學習平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學習中的互動與回饋,在互動與回饋的過程中,管理者與教材設計者應充分掌握學習者的需求與學習情況,並隨時予以修正與更新。此外,系統規劃必須整合網路學習、資訊科技、網路生態與資料庫管理機制,設計出完整的自動管理與追蹤機制,以記錄學習者的學習歷程,並充分掌握學習者的個別化需求,以建置一個完整的學習環境。

肆、教育部門推動數位學習實例之分析
請注意教育部門推動數位學習之相關實例分析,方能在有關數位學習具體推動策略之相關申論題型有效論述。
  此段旨在分析教育部門推動數位學習之實例,茲分別從政策規劃與校園環境兩方面加以論述。

一、政策規劃
高等教育階段建置數位學習認證機制,試辦在職進修學位專班:
由於數位學習具有跨越時間與地域的特性,已為現代學習者開啟了一條方便且彈性的學習管道,鑑於國內數位學習環境及經驗已經成熟,為滿足國民多元學習管道需求,提供全民學習及在職人士繼續充電的機會,教育部於九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修訂發布《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作業規範》,所修規範除放寬數位學習的學分數採認,由原來的不得超過畢業所需總學分數的三分之一,放寬為二分之一。此外,教育部積極推動數位學習課程認證、教材認證機制,並訂定《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試辦申請及審核作業要點》,開放大專校院試辦藝術、工業、商業管理及教育四類數位學習碩士學位專班,至九十六年六月止,計有三所大學五班通過審查,並陸續開設數位學習學位專班。(韓善民,2007
義務教育階段推動數位學習專業人才培育及偏遠地區教師數位學習:
教育部門為有效推動數位學習,首重數位學習專業人才之養成教育。教育部為順利推動數位學習之發展,於九十四至九十五年間提供約五百個名額,讓教師與教育行政人員修習「數位學習規劃師」、「數位教學設計師」、「數位媒體設計師」、「數位學習素養基礎認知」等課程。「數位訓練規劃師」期望培訓的對象為高等教育行政及決策者,使能瞭解規劃數位學習所需之基礎建設、團隊形成、計畫撰寫、經費分析、課程安排、資源分配、效益評鑑等;「數位教學設計師」的目的在培養教師從事數位教學設計的能力,包括:教案、教材、教學活動設計、網路多元學習資源、數位學習評量、教學評鑑等;「數位媒體設計師」在培育教師利用資訊和傳播科技(ICT)製作和處理教材。教育部期能透過上述人才培訓,協助學校數位學習之發展。(教育部,2006
建置數位學習內容分享機制:
教育部自九十五年起透過Etoe學習資源網(http://etoe.edu.tw)交換平臺以創用授權機制(Creative Commons)結合各界數位教學資源,例如:教育部數位內容分享交換平臺、學習加油站、思摩特、亞卓市、縣(市)教學資源網……等,提供教師優質的資源分享環境,鼓勵教學資源的創作、分享與使用。而其數位內容分享機制的內涵包括:教學資源網站維護與推廣、使用者介面系統規劃與教學資源公眾授權機制與推廣等。

二、校園環境
  相關研究將校園數位化定義為「學校應用網路與資訊科技的幫助,藉以改變校園內的行政作業、教學及研究的環境,使學校能夠經營的更有效率,提供學生E-Learning 的最佳環境,老師能夠有更好的研究、教學環境,進而提昇學校的競爭力的轉型過程」。(吳婷婷、宋天文,2006;溫明正,2004;李怡曄、古炳鑫、黃壽超,2006)其最大目的在於:提供師生更多的服務及更佳的學習環境,讓校園內的每一分子能夠掌握及運用資訊;簡化行政流程、提昇工作效率、增加個人生產力、精簡人員與降低成本,進而提昇學校的競爭力與校譽。
  而RFID(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的架構是為了因應從讀取裝置,讀取RFID標籤記憶體內存放的資訊所發展出來的方式,其主要構成技術是,RFID標籤的記憶體與讀取裝置之間以無線裝置傳輸方式,其IC晶片內藏有記憶體,儲存能辨識物體的ID(物體特定訊息)及詮釋資料。RFID標籤備有天線,透過與讀取器間的無線通訊,不經任何接觸即可讀取IC晶片內部的訊息(如圖三)。藉由RFID技術之運用,將其應用於校園之中,經規劃、整合與建置後,可使用於自動辨識、追蹤、資料儲存/讀取等方面。由於RFID具有條碼無法提供的整批讀取、可讀寫大量資料及可程式化的特性,在國內外正迅速地推展蔓延,透過RFID自動化系統之應用,可達到省人化、省時化和省力化。另外,也可儲存相關資料以提供作業管理與相關決策分析,成為推動校園行動數位化與校園環境數位化重要工具之一。
  無所不在學習環境,係指學習物件與學習者所處的真實環境進行密切的互動與融合,而當學習者處在真實週遭環境中,能透過學習者本身或是藉由學習輔助工具取得目前所處環境與學習情境下的學習物件與內容進行學習。(許政穆和蘇雍智,2006RFID技術是以非接觸無線方式來識別物件,可將Tags隱藏貼附於學習物件之上,而行動學習者則持用外接RFID ReaderPDA作為行動學習載具,由學習者主動接近感應學習物件。以近年推動校園英語數位學習環境為例,許政穆和蘇雍智(2006)提出RFID Tags運用於英語學習環境之建置,作法為將Tag貼附於校園週遭內各地標、設備、物品的英語地標卡、英語解說卡、英語單字卡等,此種英語字彙卡,可稱為Ubiquitous Vocabulary Cards(簡稱UbiCards),學生則可持用RIFD ReaderPDA來接近建置Tag之卡片,當PDA感應UbiCards所對應的識別碼後,在PDA上呈現出該學習物件的中英文學習解說(Text)、英語發音(Audio),與多媒體影像學習資訊(Video)等內容呈現。是故,透過學習者主動接近校園或教室內的UbiCards,不僅可使學習者對於英語字彙學習與真實環境融合,其真正接近實體的學習物件將可產生身歷其境的學習效果。


 



【圖三 RFID基本架構圖】
[資料來源:取自吳婷婷和宋天文(2006)2006年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國立臺北大學]

伍、結語
  遍佈全球的網路正在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地滲透到人們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樣作為培養和造就新世紀人才的教育系統和學校,也面臨同樣的社會環境變化趨勢。數位學習發展的推動,不僅學習的方法、內容必須與時俱進,使用的學習工具與學習環境也必須要跟著資訊社會的腳步有所改變。本文藉由校園數位化的概念探討為出發,提出教育部門成功推動的策略因素,並結合教育部門推動實例之分析,將有利於作為各類教育學門有關數位學習考題之作答參考架構。


參考書目
劉兆漢和黃興燦(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總體規劃書。取自:http://elnpweb.ncu.edu.tw/index.htmn
劉慶仁(2006)。英國學校教改的啟示。取自:http://www.news.tve.edu.tw/News/ 2006120804.asp?c=0800
王舒可(2002)。企業實施網路化訓練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業成(2001)。企業導入網路學習系統e-learning關鍵因素之探討。義守大學
陳創立(2000)。網路化教育訓練。人力培訓專刊358
張博堯(2002)。E化與企業訓練。臺灣新世紀人才培訓協會資訊網。取自:http://asia- learning.com/tstd/article/259172339/
王頌平(2007)。政府部門推動數位學習策略之探討。研習論壇月刊802127
韓善民(2007)。教育部數位學習發展策略與實例。研習論壇月刊802834
教育部(2006)。95年數位學習發展年鑑。取自:http://www.edu.tw/moecc/content. aspx?site_content_sn=1695
吳婷婷和宋天文(2006)。RFID於校園數位化應用之探討。載於:2006年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大學。
江佳益(2004)。應用射頻識別系統於空軍飛機維修流程分析與改善。立德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怡曄、古炳鑫和黃壽超(2006)。無線科技於校園應用之規劃研究。載於:2006年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大學。
許正穆和蘇雍智(2006)。以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建置無所不在數位學習環境。載於:2006年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大學。
溫明正(2004)。數位校園之資訊應用實務探討。研習資訊21(3)41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