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零容忍論建立反霸凌安全學校之芻議

撰文◎黃哲彬(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博士候選人)


壹、前言
  零容忍(Zero Tolerance)是指嚴格禁止某種行為的一種規定,而違反此一規定則必須接受嚴厲制裁的一種政策。而校園零容忍(School Zero Tolerance)係指學校對於某種校園暴力行為所採取的強制禁止與立即處罰的政策。在教育領域中,學生學習權及受教權等受到憲法所保障,因而對於校園暴力行為,大多採取消極容忍態度。但自一九九○年代以降,美國等先進國家校園暴力與犯罪事件頻傳及攀升,甚至暴力與犯罪對象已擴及到教師、社區人士等,且在暴力及犯罪類型上更加兇殘,不僅影響校園安全,更是嚴重影響校園師生及社區民眾的安危,到達不能容忍且必須立即阻止的地步(吳清山、林天佑,2007a)。
  一般認為校園零容忍主要是為了杜絕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但事實上,許多暴力事件看似獨立,卻與其他犯罪行為息息相關、相互牽連。譬如:校園暴力事件可能會導致被害學生中輟,而中輟後之學生可能會增加藥物濫用之情況,藥物濫用之學生又可能被幫派吸收,更加劇其他相關負向行為之惡化(鄧煌發,2007)。由此可知,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通常牽涉許多因素,而使得暴力事件型態愈趨多元,因而有學者提倡將校園暴力事件歸納統稱為「校園霸凌」,藉以突顯校園暴力事件等多元特性。
  爰此,本文首先對於校園霸凌的意涵加以闡述;其次,對於校園霸凌之成因及負面影響則分別加以論述;最後,提出建立反霸凌安全學校之舉措,以供參考。

貳、校園霸凌的意涵
分析校園霸凌的意義、特點及形式:
意義:係指在學校環境中,學生受到同儕或其他人等長時間即重複地產生負面行為打壓或傷害,造成其身、心、靈之受創,無法有效學習及成長。
特點:可區分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觀點來論述。
形式:可區分為肢體暴力、非肢體的語言暴力、非口語暴力等三大形式。
  校園零容忍主要是禁止校園暴力行為的發生而所採取各種強制的禁止措施。然隨著社會快速變遷,校園暴力不僅只是肢體或口語暴力,現已包含如網路、社交等各種暴力等,再加上這些行為具有長時間性及重複性等特性,故而統稱「霸凌」(Bullying)。至於有關校園霸凌的意義、特點及形式,爰以下茲予分述之。

一、校園霸凌的意義及特點
  何謂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Stein指出,霸凌是指發生同儕之間的欺凌行為。另一學者Olweus則定義校園霸凌為專指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或是被鎖定為霸凌對象而成為受凌兒童的情形(引自:游美惠,20092)。而國內學者鄧煌發(2007)認為「霸凌」係指一個或多個學童對其他一個或多個學童間重複發生的負面行為(Repeated, Negative Acts);此負面之行為可能是直接以肢體上或口語上的強力,如打、踢、揶揄、嘲諷;或以間接方式,如操弄友誼,或故意使學童無法參加活動。吳清山、林天佑(2007b)認為校園霸凌,又稱校園欺凌或校園欺侮,係指一個學生長期重複地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欺負或騷擾,或是有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象,而成為受凌學生,導致其身心受到痛苦的情形。
  綜上所述,所謂校園霸凌,係指在學校環境中,學生受到同儕或其他人等長時間即重複地產生負面行為打壓或傷害,造成其身、心、靈之受創,無法有效學習及成長。至於校園霸凌的特點,可區分為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觀點來加以論述(林萬億,黃韻如等,2004):
常見的校園霸凌的加害者,大都具有以下六項特點: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即為了支付「高消費」而找人勒索,手法殘暴;逞兇鬥狠,裝腔耍酷,感覺一不對就大打出手,教訓對方一頓;心虛不安,猜忌對方,常懷疑被別人看不起,因而先發制人;乾哥乾姐,拔刀助勢,接到求助訊號也不問原委,立即出場代為出氣;招兵買馬,擴充權勢,「弱肉強食、畫地為王」,報復以前被欺負的冤氣;暴力家庭,有樣學樣,誤將「暴力」視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而隨意誤用成習慣。
相對而言,校園霸凌的被害者常見的特點則為:忍氣吞聲,很好欺負,平時對於無理之要求或受欺負時,沒有反應;耍闊浪費,言行誇大,錢財露白,用品時髦昂貴,又常口出輕視他人之言,惹火對方;行為懶散;借貸不還,帳務不清;活動脫節,人際不佳,遲到曠課較多,常未能參與班上、學校活動,朋友較少;愛找刺激,好奇跟隨,面對新奇遊戲、活動嗜好均不加以思考判斷就跟隨嘗試;單獨一人,或朋友極少;情感脆弱,身材瘦小,或長相外貌與眾人不同,如暴牙等;肢體殘障或學習障礙;沉默、焦慮,意志搖擺不定,拙於人際關係;有個保護過度的母親,冷漠而好批評的父親,或有個跋扈的哥哥姊姊。
二、校園霸凌的形式
  校園霸凌事件呈現多元,有學者將霸凌行為分成九類:語言霸凌、肢體霸凌、威脅、姿勢霸凌、勒索、故意忽視與排擠某人、故意讓別人不喜歡某個人、散播惡意的謠言、E霸凌(E-Bullying)。也有文獻將霸凌行為分成肢體、語言和社交三類(游美惠,20092)。故可知校園霸凌的形式,主要包括肢體霸凌、言語霸凌、性霸凌、反擊霸凌、關係霸凌等。爰以下將前述校園霸凌形式簡略說明,如表一。
【表一 校園霸凌形式分類表】
形式
行為
直接形式
間接形式
觸犯法律
肢體暴力
毆打、踢、吐口水、丟石頭
慫恿他人攻擊某人
刑法(重)傷害罪、少年事件處理法(未滿18 歲)
非肢體的語言暴力
口頭羞辱
說服別人去羞辱某人、散播謠言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少年事件處理法(未滿18 歲)
非口語暴力
威脅、猥褻動作
拿走或藏起他人的物品,存心排擠某人
刑法妨害性自主罪、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性侵害防治法、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少年事件處理法(未滿18 歲)、性別平等教育法
資料來源:修正自游美惠,20093
  由此可知,校園霸凌的行為可能涉及少年事件處理法及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等規定,而嚴重則可能觸犯刑法等重罪。然而,不管是肢體或語言上的霸凌行為,常常不定時出現在校園等各場所,實在難以捉摸及預料。故教師或學校行政人員等要能有效處理此類行為,確實不易,而這也是校園霸凌難以杜絕、消除的主要原因之一。

參、校園霸凌之成因及負面影響
分析校園霸凌之成因及負面影響:
校園霸凌之成因:個人不良的特質及生活習慣;失去功能的原生家庭;多元複雜的同儕關係;學校教育環境的侷限性;特殊文化或不良結構的社區環境。
校園霸凌帶來的負面影響:被害人、加害人及學校組織氣氛等觀點分析。
  有關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絕非空穴來風,必有其原因,其中之原因不乏與個人、家庭、同儕、學校環境及社區環境等因素有關。是以,針對校園霸凌之成因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茲予分述之(林萬億,黃韻如等,2004;鄧煌發,2007)。

一、校園霸凌之成因
個人不良的特質及生活習慣:環境對於青少年固然可能造成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因素,但不可諱言,個人特質卻也占有重要關鍵因素,並進而影響其習慣及行為等,包含如情緒管理不佳、學習欠缺興趣、染上不良惡習等因素外,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及價值觀,如晚睡、沉迷網咖、喜歡出入具有高爭議性或高危險性的場所等,並強調享樂主義,需要金錢花用時,用暴力向他人勒索錢,滿足個人需求,或模仿電視、電影暴力動作,幻想自己當老大而耍狠等。這些錯誤的價值觀念及行為,都有利於犯罪行為的發生。
功能式微的原生家庭:家庭是影響青少年行為的重要因素,倘若青少年是在較為衝突及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譬如失親、離異、缺乏愛與支持的環境,將容易使得青少年產生較強的犯罪行為。特別是以下這幾點因素,更容易使得青少年往負向發展:父母忙於工作,疏於督促孩子上學,導致孩子結交不良友伴;管教方式不當,無論是過嚴或過鬆,都不利於孩子的管教;親子關係疏離;破碎、單親家庭;家庭教育功能不彰;貧困、失和家庭;住居環境不良;言語暴力。這些因素均容易影響學生對外尋求刺激,或者被利用成為黑幫的一份子。
多元複雜的同儕關係:Erikson在身心發展理論中強調青少年在發展階段時,會尋求穩定的同儕關係,並與同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當同儕傾向於正向關係,則朋友間學習分享及合作,並彼此分享瞭解所關心的各項議題;反之,當同儕傾向於負向關係時,則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將在團體互動過程中產生,如青少年常發生破壞學校公物或打群架等行為,除可能受到同儕壓力的影響,或為了得到同儕的認同,而盲目的跟從別人從事一些攻擊行為,再加上現今同儕間觀念同質性高且相互影響,以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同儕關係更趨多元、複雜。
學校教育環境的侷限性:許多研究顯示,兒童及青少年在學校低學習成就、缺乏學習動機、感覺孤獨等,較有可能與犯罪行為聯結,也亦產生較高比率的暴力危險行為。而學校通常會標籤前述這些特質學生為「問題學生」,使其產生污名化(Stigmatization)的危機。此外,在學校環境中如認輔制度不夠落實,無法有計畫的輔導行為偏差的學生;教師輔導能力及熱忱不夠,無法有效輔導學生;「師為尊,生為卑」的觀念猶在,師生雙方建立在權力基礎上,使得師生關係互動不良等因素,易使校園產生霸凌事件。
特殊文化或不良結構的社區環境:社區是學校所在地,更是學校的背景。而社區與學校、家庭等關係是相互依存的,也深刻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學習與成長。倘若以生態觀點來看影響學童問題最重要的因素,除個人、家庭及學校外,就是社區環境了。社區環境中包括社區文化、社區治安等,在在影響學童價值觀、行為舉止、生活形態等。因此,像社區內遊樂場所充斥,易誘使學生進出,或為享樂、尋歡,或為排遣寂寞,不只學生個人生活態度奢靡,也學會巧取豪奪及暴力相向。另社區內黑道勢力的猖獗,會讓青少年學習與模仿到以黑道來撐腰,認為只要有後盾,什麼事情都不用擔心,並可在金錢及他人的畏懼中獲得甜頭。這些皆是不良社區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造成校園霸凌事件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校園霸凌帶來的負面影響
  許多研究指出,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對於被害人、加害人及學校組織氣氛皆有其負面之影響,而影響內容分述如下:
對被害人之影響:不敢上學,甚至長期輟學;身心困擾問題較多;有重複被害現象;愈低年級遭霸凌者,其後數年依然經常遭受霸凌侵害;產生低自我期許的悲觀心理;成年後,罹患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之風險提高。
對加害人之影響:蹺課、逃學、輟學行為增加;霸凌者於未來犯罪、暴行之可能性大增;八歲之霸凌行為,是有效預測其三十歲以後之嚴重暴行的關鍵因子;伴隨反社會行為增加,諸如毀損公物、鬥毆、竊盜、醉酒、逃學、遭警逮捕等負面經歷增加;極易引發校園槍擊事件。
對學校組織氣氛之影響:良善的學校組織氣氛會影響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行政運作、組織和諧等。然校園霸凌事件不斷發生,除對學校組織人員恐造成身心上的傷害之外,對於學校組織氣氛的破壞及影響更是難以估計,甚至形成負向的學校組織氣氛,影響學校效能的提昇。

肆、建立反霸凌安全學校之舉措
如何建立反霸凌安全學校,本文從學校及教師兩方面探討:
學校方面:縣(市)警察機關層級、學校行政層級、班級層級。
教師方面:教導學生鑑別霸凌事件行為人與被害人之特徵、重視學生管理自我情緒的教育、運用Habermas所提倡的「溝通行動理論」、親師間應相互合作。
  瞭解有關上述校園霸凌等內容,可知欲達成零容忍理念,須先杜絕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因此教育部於九十八年三月九日台軍(二)字第0980033145C號令修正發布「教育部補助推動反霸凌安全學校要點」,目的在於整合學校行政、教學、空間環境、心理輔導、健康服務與社區合作等策略,期能完善校園暴力霸凌之發現、處理及追蹤輔導流程,達成營造友善校園。至於如何建立反霸凌安全學校,本文從學校及教師兩方面論述(吳清山、林天佑,2007b;林萬億,黃韻如等,2004;鄧煌發,2007)。

一、學校方面
縣(市)警察機關層級:應加強網路巡邏,並協請當地教育主管單位及學校確實主動通報轄區警察機關派員處理校園暴力霸凌案件;同時主動派員協助學校加強學生網路法治教育宣導,以及加強宣導「反霸凌」,強化學生安全教育。
學校行政層級:實施全校霸凌事件之總調查,加強監控措施,掃除校園死角(廁所、走廊、樓梯轉角等),結合其他學校,建立校際聯合抗制犯罪機制,並舉辦教師在職訓練;利用親師座談會來宣導校園霸凌事件之防治措施,提高教職員生重視校園霸凌事件,並促請家長參與防治霸凌事件對策之研擬。
班級層級:建立處分霸凌事件之班規,定期召開班會來討論校園霸凌事件,並利用角色扮演方式,使學生充分認識校園霸凌事件之本質與侵害。

二、教師方面
教導學生鑑別霸凌事件行為人與被害人之特徵,並積極協助被害人重新建立妥適之人際關係。
重視學生管理自我情緒的教育,讓學生能夠在團體中發展適切的人際關係;同時,可依學生的個別能力適性發展,使學生減少挫折感,提昇生命的價值與尊榮。
可運用Habermas所提倡的「溝通行動理論」(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透過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常性及真誠性等四項原則,運用至班級經營或教學互動當中,可減少摩擦,消弭衝突。
親師間應為夥伴關係,更應相互合作,隨時觀察和注意孩子的行為,並時時提醒孩子尊重別人。

伍、結語
  零容忍政策是解決校園霸凌的一種手段,也是過渡時期的階段性措施,目的在使校園暴力與犯罪事件無從發生,但如何化解學生暴戾之氣,才是解決之道(吳清山、林天佑,2007a)。此外根據許多報導可發現校園暴力犯罪事件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這其中最主要要負起的責任,不外乎是家庭、學校教育及社會大眾媒體,畢竟校園霸凌肇因於家庭,顯現在學校,惡化於社會。因此,學校無法顧及所有學生的個別差異,而家庭中的父母忙於工作,親子關係疏離,甚至是整個社會的風氣較重視功利和享樂,而輕忽倫理道德,造成社會脫序與迷亂,這些都會使得學生產生錯誤價值觀,進而發生霸凌事件等。故建立反霸凌安全學校只是手段,而真正欲消除校園霸凌,還是必須回到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有效杜絕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



參考書目
吳清山、林天佑(2007a)。教育e辭書:零容忍。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佑(2007b)。教育e辭書:校園霸凌。臺北:高等教育。
林萬億,黃韻如等(2004)。學校輔導團隊工作。臺北:五南。
游美惠(2009)。反霸凌與性別平等教育2009620日,取自:http://www. feminist.sinica.edu.tw/teach/teach3-meiyou6.pdf
鄧煌發(2007)。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中等教育585),8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