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論學校組織創新經營及其實施策略
研究者◎黃哲彬(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博士候選人)
壹、前言
因應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型態改變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為提高國家整體的競爭力,臺灣下一階段的經濟成長須以創新與知識為核心,從以勞力資本為主的製造活動,轉向以知識為資本的創新活動(吳思華,2002)。學校亦面臨高度競爭環境的衝擊,尤其逐漸喪失受養護性的組織特性,再加上近來教育經費越趨緊縮、教師專業自主權的提昇、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尊重及學校辦學績效的重視等因素,均使得學校經營亦需革新且創新,才能因應環境衝擊。此外,在校園民主化及學校自主管理的風潮下,學校內部生態環境產生改變,諸如:校長領導方式受到詬病、校長遴選制度受到質疑、教師要求更多的專業自主與校務參與權等種種學校組織文化不能符合成員的要求與期望,惟有更新組織才能夠提出有效的變通方式。因此,處在這種多變與挑戰的知識經濟潮流中,學校教育必須經歷學習與變革才能克服知識經濟的教育挑戰(王如哲,2001)。秦夢群(2002)則認為,知識經濟之社會型態具有創造性特徵,惟有創新,才能掌握新知識資本,因此要求個人與組織能具備快速應變能力,求新求變才能維持優勢。古人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個組織欲永續經營、基業長青,唯一不變的法則就是不斷地「創新」。正如同已故的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1969)曾云:「不創新,即滅亡(Innovation or Die)。」因此,組織創新為幫助組織及成員獲得創新的知識與能力,並且也是在這複雜詭譎的競爭環境中擴增資產最重要的利器。是以,教育部於二○○三年提出《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宣示將把臺灣打造成另一個ROC(Republic of Creativity,創造力王國),以創造力作為貫穿日後教育改革的重點;並於二○○四年提出「創意臺灣、全球布局」的施政主軸,加強行政管理與課程教學的創新。黃秋鑾(2009)則是認為,受到少子女化的影響及教育經費日益窘困之下,學校辦學績效已成為家長選擇之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學校已不再完全倚賴學區的保障,開始需面對教育市場的競爭。學校經營惟有力求創新、取得競爭優勢,始能永續發展,故「學校創新經營」是學校永續發展的關鍵核心。因此,學校若能吸取企業界創新經營的精神與策略,並結合學校本身的條件與目標,深信將有助提高學校經營績效(吳清山、賴協志,2006)。
因此,本文首先針對組織創新的意涵加以闡述,分析創新的意義、特徵,以及組織創新的意義及分類,進而論述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最後提出學校創新經營實施策略,俾供學校實施創新經營之參考。
貳、組織創新的意涵
創新的定義:所謂創新,意指一種價值信念。透過此一價值信念的不斷刺激與激發創意及點子,而後再藉由資訊科技或各種技巧將創意及點子予以具體化,進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產品、技術、服務品質等。
創新的特徵:創新具有計畫性與非計畫性;創新兼具客觀與主觀的特性;創新兼備抽象與具體的性質;創新具有不確定性;創新是運用創意且向上提昇的一種變革;創新是一種知識密集的歷程。
學校組織創新的意義:學校組織創新係指學校會應用新穎、有效及創意等方式處理或改變學校的實務工作,包含:學校行政的管理創新、教師教學的技術創新、學校組織的氣氛創新及周遭環境的資源創新等因素,皆有可能影響學校組織創新。
組織創新的分類:組織創新分類的觀點相當符合近代對於組織創新定義的看法,包括:產品創新、過程創新、雙重創新及多元創新等觀點,皆已逐漸成為組織研究重點項目,並因而使得組織創新的研究及應用更加具體可行。
|
隨著社會快速變遷,使得人口結構朝向少子女化及高齡化邁進;同時,受到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的影響,資訊科技日益發達,進而加速國際化與全球化,然而卻也為各國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及競爭。因此,無論是國家或組織,如今欲求發展就必須創新,「不創新,即滅亡」(Innovation or Die)在今日社會被奉為圭臬。
學校長期被視為「受養護性組織」(Domesticated Organization),受到政府各項措施的保護,然而如今受到環境的衝擊之下,學校如欲生存,則必須積極地進行變革及創新,方可培育優質人才,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
一、創新的定義
創新(Innovation)的觀念最早係由Schumpeter在一九三○年代所提出,透過創新,企業組織可使投資的資產再創造其價值高峰(鄭睿祺,2001)。創新一詞,在英文字面上的意義,具有「變革」(Change)的意思,亦即將新的觀念或想法應用於技術、產品、服務等之上。Tang(1998)將創新定義為:「運用新點子以達有利目的的過程。」Robbins & Coulter(2002)則將創新定義為:「採用新點子,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技術的過程。」而Certo(2003)亦將創新界定為:「採取有用的點子,轉化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作業方法的過程。」由此可知,關於創新的定義,可謂人言言殊、莫衷一是。是以,以下則臚列諸位國外學者對創新的看法,並繪製成下表所示:
【表 創新的分類】
分類觀點
|
代表學者
|
創新的定義
|
產品觀點
|
Blau & Mckinley(1979)、
Burgess(1989)、Kelm
et al.(1995)、
Kochhar & David(1996)
|
以具體的產品為依據來衡量創新
|
過程觀點
|
Kimberly(1986)、Drucker(1985)、
Amabile(1988)、Kanter(1988)、
Johannessen & Dolva(1994)、
Scott & Bruce(1994)
|
創新可以是一種過程,著重一系列的歷程或階段來評斷創新
|
產品及過程觀點
|
Tushman & Nadler(1986)、
Dougherty & Bowman(1995)、
Lumpkin & Dess(1996)
|
以產品及過程的雙原觀點來定義創新,應將結果及過程加以融合
|
多元觀點
|
Damanpour(1991)、Russell(1995)、
Robbins(1996)
|
主張將技術創新(包括產品、過程及設備等)與管理創新(包括系統、政策、方案及服務等)同時納入創新的定義中
|
資料來源:林義屏(2001),頁26
綜上所述,創新應包含以下幾項內容:(黃哲彬、洪湘婷,2005)
創新意義,係指一種高價值的思考信念,並可幫助人們產生積極樂觀的信念。創新本質來自於創意及點子。
創新目標乃在於組織品質的改進與提昇。
創新項目包括技術創新(產品、過程及設備等)與管理創新(系統、政策、方案及服務等)、技術、產品、服務、管理。
創新過程乃從抽象、全新的構想轉化為具體、可行的行動過程。
創新結果是一種「新東西」(New),且為市場上從未出現過。
職此之故可以得知,所謂創新即指一種價值信念,透過此一價值信念不斷地刺激與激發創意及點子,而後再藉由資訊科技或各種技巧將創意及點子予以具體化,進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產品、技術、服務品質等。因此,創新除了有助於改進與提昇組織的品質外,更重要的則係能激發組織及個人的創新潛能,致使組織中產品、技術、服務等均能不斷地創新發展,維繫組織整體的競爭優勢。
二、創新的特徵
有關「創新」的定義,常因學者的研究領域角度有所不同而有所差異,然綜合言之,「創新」具有以下的特徵:(張明輝、顏秀如,2005)
創新具有計畫性與非計畫性:創新可能來自無預期的、個人的秉性,也有可能來自系統化程序加以計畫、訓練、學習及操作所獲得的。
創新兼具客觀與主觀的特性:創新可以經由客觀地計畫及學習實踐來達成;然而另一方面,觀念、措施或制度等是否具有「新」意,則是依據主體的感知來決定。
創新兼備抽象與具體的性質:創新可能是一種新的觀念、政策及方案,但也可能是新的產品、設備或實際的行動。
創新具有不確定性:創新的不確定性來自於創新採用者對於創新內涵的見解及實施結果的掌握,因而有別於傳統、慣例,故產生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
創新是運用創意且向上提昇的一種變革:創新是改變現狀的一種機會,並強調「新」的意義,且重視結果所產生的改進效果。
創新是一種知識密集的歷程:創新不僅是生產新知識的過程,同時創新的來源也倚賴人們的智慧與創意。
三、組織創新的意義
有關組織創新的觀點,由於近三十年來已有眾多相關的研究,且隨著研究者的興趣及觀點的不同,對組織創新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吳清山、林天祐(2003)認為,組織創新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進,例如:從科技的引進、組織局部的調整、新計畫的執行;到激進式的變革,例如:組織的整體再造,均屬於組織創新的一部分。
吳思華(2005)認為,組織創新是關於組織管理要素或影響組織社會系統之創新作為,包括組織架構、作業流程、管理作為、激勵方式、產權規劃等,使得營運上得到很大的效力(引自張明輝,2009:66)。
綜上所述,組織創新除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外,受到開放系統理論等影響,組織無法自絕於社會系統之外。因此,學校組織創新係指學校會應用新穎、有效及創意等方式處理或改變學校的實務工作。例如:學校行政的管理創新、教師教學的技術創新、學校組織的氣氛創新以及周遭環境的資源創新等因素,皆有可能影響到學校組織創新。
四、組織創新的分類
有關組織創新的分類,茲因各學者對組織創新的意義看法不盡相同,因而研究重點也有所差異。
Knight(1967)認為可將組織創新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產品或服務創新:指新產品或新服務的生產或銷售。
生產製程創新:指組織中工作任務、決策與資訊系統的創新,或生產作業、技術上採用新元素或新方法。
組織結構創新:指組織中工作任務分派、權責溝通系統和獎賞制度的改變。
人員創新:指組織成員的改變或其行為、信念之改變。
Daft(1978)則認為創新的種類可為兩種:
管理結構創新:主要係指策略及組織結構組成要素的創新。
技術創新:主要係指產品、技術本身、工作流程與產品創意等創新。
Henderson與Clark(1990)認為傳統的組織創新分類,即「突破式創新」與「漸進式創新」無法解釋某些創新現象。是以將組織創新重新分類如下:
漸進式創新:針對現有產品的原組件作細微的改變,強化並擴充現有產品設計的功能,而產品架構及原組件之間的連結則並未改變。
模組式創新:針對現有產品的機種元件及核心設計作顛覆性的創新改變,但產品架構及原組件之間的連結則未改變。
架構式創新:產品原組件及核心設計基本上並未改變,但產品的架構則重新建構,且為配合新的架構,可能必須針對現有成分的大小及功能作強化,或針對附屬產品作改變,然而每種原組件的基本設計則未加以改變。
突破式創新:創造出新的核心設計概念,同時也為了配合新的核心設計,必須創造新的原組件及新的架構加以連結。而此類型的創新會有新的創發性設計產生。
Robbins(2001)認為組織創新基本上有四個觀點:(引自李瑞娥,2003:60)
結構創新:包括權威關係、合作機制、重新設計或多樣化結構。
技術創新:職場工作方式的流程、方式、設備。
物質創新:涵蓋變更職場空間和設計。
人員創新:改變員工的態度、技能、期望、概念或行為。
Catherine(2004)則是將組織創新分為五大類:
產品創新(Product
Innovativeness):組織能及時且符合需求地推出新奇、有意義之新產品。
市場創新(Market
Innovativeness):組織採用最新的方法進入及開發目標市場。
程序創新(Process
Innovativeness):組織能採用新的生產管理方法及新的技術去提昇生產及管理的過程。
行為創新(Behavioral
Innovativeness
):透過個人、團體及管理者能形成創新的文化,影響組織內部接受新的想法與創新。
策略創新(Strategic
Innovativeness):達成組織目標之能力,以及在有限資源時充分展現創意。
Damanpour與Wischnevsky
(2006)主要係依創新生產與採用等觀念,將組織創新分為四大類,分別是創新型組織(具有高度生產力及高採用力)、創新生產型組織(具有高度生產力,但低採用力)、創新採用型組織(只有低生產力但有高採用力)與非創新組織(具有低生產力及低採用力)等四個類型。
綜合上述學者對於組織創新分類的觀點,相當符合近代對於組織創新定義的看法,包括產品創新、過程創新、雙重創新及多元創新等觀點,皆已逐漸成為組織研究重點項目,並因而使得組織創新的研究及應用更加具體可行。
參、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
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係指學校理念創新、突破舊有傳統經營模式,並在經營過程中採用不同創意點子,透過全員參與,激發成員創造力,營造創新氣氛與環境,進而從事行政管理創新、教學技術創新、組織氣氛創新、環境資源創新等作為,俾臻於教育目標及永續發展。
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行政管理創新;教師教學創新;組織氣氛創新;環境資源創新。
|
隨著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的到來,創新已成為人們所注目的焦點,如何透過創新來提昇國家競爭力,更是創新教育中備受關注之處。譬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與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中華創意發展協會合辦「InnoSchool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以鼓勵國中小學校經營創新團隊結合各方面資訊與科技,推動多元與創新的行政措施,帶動校園新活力,激發各學校創新經營團隊的影響和效益,確保學生的受教權(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8)。因此,運用組織創新的理念來經營學校,已成為學校發展重要的趨勢。爰此,以下針對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及內涵,茲予分述之:
一、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
創新經營,係指一個組織在產品、過程或服務等方面力求突破、改變現狀、發展特色,以提昇組織績效的策略(吳清山、林天祐,2003)。事實上,創新亦是國家進步的動力、競爭力的基石,一個國家的國民沒有創新的能力,就沒有競爭力,而具有高素質及優秀創新能力的人才需要靠教育培育而成。因此,變化性大和競爭性強的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必須採取主動、積極和創新的策略,才能培育出有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現代國民,提昇國家的競爭力(吳清基,1990)。因此,學校經營應融入企業組織創新經營的理念,促進學校組織與教師個人的革新與進步。
吳清山和林天祐(2003)則是將學校創新經營界定為在學校環境場域中,採用創意點子,將其轉化到學校的服務、產品或工作方法的過程,以發展學校特色,提昇學校效能和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黃宗顯(2004)則是將學校創新經營視為經營一所學校時,在理念思考、方案規劃、策略實踐等所創造出有別於學校自己以往或他校已有的各種新作為。
張明輝與顏秀如(2005)將學校創新經營定義為學校為提昇教育績效,營造有利於成員創造力發展的組織文化與環境,鼓勵且引導成員參與創新活動,藉由知識系統的管理與運作,以系統化的經營策略使創意得以形成、發展及永續經營之動態發展歷程。
林明地(2005)認為所謂的學校創新經營,係指校長與學校成員間雙向影響力發揮之過程,其目標是希望能建構滿意且具成就感的行政過程、追求共享價值之實現,並建立有利於長期發展的學校文化。
吳清山與賴協志(2006)將學校創新經營定義為在學校的環境場域中,採用創意點子,將其轉化至學校的服務、產品或工作方法的行動過程,透過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以發展學校的特色、提昇學校效能,並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湯志民(2006)認為,學校創新經營係學校依教育理念,突破傳統觀念,運用學習型組織的團體動能,轉化行政、課程、教學和環境的劣勢,使之成為優勢,創造出獨特的風格與組織文化,並發展學校特色之歷程。
綜合上述學者論述可知,學校創新經營係指學校理念創新,突破舊有傳統經營模式,並在經營過程中採用不同創意點子,透過全員參與,激發成員的創造力,營造創新氣氛與環境,進而從事行政管理創新、教學技術創新、組織氣氛創新、環境資源創新等作為,俾臻於教育目標及永續發展。
二、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
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是結合「組織創新」與「學校經營」的理念所形成,而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則含括校務運作的整體層面。
吳清山(2004)認為,學校創新經營共有下列八個構面:
觀念創新:如學校人員價值、思考方式、意識形態的改變。
技術創新:如教學評量、工作方式、資源運用等改變。
產品創新:如學生作品、教師教具、教師著作、課程設計等產品出現。
服務創新:如行政服務、社區服務、家長服務等改變。
流程創新:如教務、學生事務、總務、輔導、人事、會計業務等流程改變。
活動創新: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校慶、運動會、體育表演會、開學日、節慶、教學觀摩會、戶外教學活動、城鄉交流活動、畢業旅行、教師進修活動、教師自強活動、家長參與活動等突破。
環境創新:如建築物造型的美化與改變、室內擺設的調整、環境空間的重新規劃、教學場所與運動場所的佈置等。
特色創新:如發展學校特色、型塑學校獨特文化等。
張明輝(2003)則指出學校創新管理的內涵,包括教師創意教學策略、學生創意活動展能、校園規劃及校園美化、創新社會資源運用、建構知識管理系統及學校行政管理創新等。
張明輝與顏秀如(2005)則指出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如下:
就創新焦點而言,包括:
觀念創新:知能創新與組織文化創新。
組織運作的創新:教學創新、行政管理創新及學校活動創新。
環境創新:設備環境的創新與資源應用的創新。
就創新層次而言,包括漸進式創新與突破式的創新。
就創新型態而言,分為模仿性創新、再造性創新及原發性創新。
湯志民(2006)則是認為,學校創新經營,包括觀念創新、行政創新、課程創新、教學創新、文化創新、活動創新、環境創新及特色創新等八個層面。
范熾文(2008)認為,學校創新為校長運用創新理念針對學校中管理、教學、環境、資源等範疇,進行創新的思維與活動,以提昇教學成效與學校效能。同時,認為學校創新經營可分為:行政管理創新、學生活動創新、環境設備創新、教學方法創新、學校文化與氣氛創新及公共關係創新等六個向度。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8)則是將學校創新內涵分為五組:行政管理革新組、課程與教學領導組、學生多元展能組、校園環境美化組、社會與環境資源應用組。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之論述及分析,並參酌國內外學校創新經營等趨勢,茲將「學校創新經營」分為以下四個層面:
行政管理創新:學校能鼓勵教師踴躍提出革新意見,並授權處理自己該負責的工作事務;同時,學校本身內部運作具有彈性,且會嘗試建立新的作業程序以提高行政效率,而對外部環境也能和其他學校或組織進行策略聯盟、共享資源、推動革新。
教師教學創新:教師本身除能以新穎及創意的教學方式與工具來進行教學活動,並能經常參加創新教學研討活動,且主動組成創意教學團隊,樂於分享教學資訊,共同提昇專業知能,促使教學技術持續創新。
組織氣氛創新: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共同營造創新的氣氛,鼓勵教學創新,其中包括校長與主管之激勵、同仁之間的鼓勵及自由的教學環境等。
環境資源創新:學校會提供教師合宜且適當的教學設備資源,以支持教師教學創新,其中包括嶄新的教學設施、科技器材、教學資源系統等。同時,學校除透過與社區互動開拓資源外,亦積極地辦理策略夥伴學校相關活動,進行資源整合創新合作事宜。
肆、學校創新經營實施策略
學校創新經營實施策略大多以學校行政、教師教學、組織設備、氣氛文化等層面為主。然而,隨著社會快速變遷,組織外在環境也深深地影響組織創新。因此,實施學校組織創新經營必須顧及外在環境變化,方可有利於推動。另學校領導者是否有整合領導的能力,如何將前述所言學校行政、教師教學、組織設備、氣氛文化、組織環境等層面加以整合,以發揮創新綜效(Synergy),相信這也是學校組織創新經營是否成功之重要因素。
|
策略係指組織達成目標的方法,亦是組織發展的重要藍圖。因此,組織創新經營的策略若能運用得當,方可發揮預期效果。
Hamel與Yves(1998)認為,對於一家在許多資源方面都處於劣勢的企業來說,策略創新是唯一取勝之道,因而提出創新策略取決於各種獨特的創意活動,並以顧客需求為基礎的概念;而學校亦是如此,必須排除不合時宜的傳統經營理念,重新植入創新經營的內涵(林虹妙,2005)。
吳清山(2004)認為,學校創新經營實施策略共有六項,分別是:校長積極倡導創新,鼓勵成員勇於創新;型塑學校為學習型組織,塑造學習文化;建立學校人才庫,善用學校人力資源;鼓勵成員提出創意,做為校務推動參考;提供各項充分資源,以利創新推動;觀摩標竿學校校務經營,激發革新動力。
林明地(2005)則是根據創意學校經營的內涵與理念,認為創意學校經營可由以下各方向著手:學校結構的調整;精鍊成員的人際互動;改善學校的微觀政治學;由文化意義的展現加以努力。
張明輝(2009)依據學校組織的特性,並綜合創新管理的有關理論與策略,提出學校經營應有的創新管理思維及具體做法如下:型塑學校創新經營的願景;推動突破性的創新作為;調整能因應創新變革的組織;營造能激發創意的工作環境;培育具有突破性創新能力的主管;加速學校創新管理的流程;強化創新知識的管理;確保學校創新管理的永續發展。
綜上所述可知,大多數學校創新經營的策略研究仍以學校組織內涵層面為主,並以學校行政、教師教學、組織設備、氣氛文化等層面加以分析實施策略。然而,隨著社會快速變遷,組織外在環境也深深地影響組織創新,因此實施學校組織創新經營必須顧及外在環境變化,方可有利於推動。另學校領導者是否有整合領導的能力,如何將前述所言學校行政、教師教學、組織設備、氣氛文化、組織環境等層面加以整合,以發揮創新綜效(Synergy),相信這也是學校組織創新經營是否成功之重要因素。
伍、結語
從上述對組織創新經營理論的分析可知,組織創新發展受到外界環境,如知識經濟、全球化及開放系統理論等因素影響,促使組織必須從事各種創新作為,如產品創新、過程創新、雙重創新及多元創新等作為;然而,組織從事創新作為需透過組織學習、知識管理及組織創造力等理論加以協助,方可有助於組織創新發展。
事實上,學校組織與各公私立組織相同,皆面臨各內外環境等衝擊挑戰,因而須從事創新經營,以突破舊有傳統經營模式,並在經營過程中採用不同創意點子,透過全員參與,激發成員創造力、營造創新氣氛與環境。惟學校組織具有新奇性、計畫性、創造性及教育性等特性,與一般營利組織不同,因此在實施內涵上需含括校務運作整體層面。同時,隨著社會快速變遷,未來學校創新經營更應多元性、動態性、整體性、持續地創新發展,相信將來學校創新經營研究除會更加豐富外,亦對於學校永續經營更有裨益。
參考書目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8)。Inno School 2008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2009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ccda.org.tw/sing_up/index_in.htm
/
王如哲(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五南。
吳思華(2002)。從製造臺灣到知識臺灣。載於金誠(Kim,
W. Chan)等著,應小端譯,創新,臺北:天下遠見。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1,58~74。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師大書苑。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明地(2005)。創意的學校經營。現代教育論壇,12,285~296。
林義屏(2001)。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熾文(2008)。國民小學創新經營之研究:模式建構與實證分析。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4-2413-H-152-006)。未出版。
秦夢群(2002)。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之角色與策略。中等教育,53(3),64~83。
張明輝(2003,6月)。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舉辦之「九十二年度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精緻學校經營」研習班手冊(頁37~43),臺北市。
張明輝(2009)。學校經營與管理新興議題研究。臺北:學富。
張明輝、顏秀如(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60~72。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24,52~58。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哲彬、洪湘婷(2005)。創新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11~232。
鄭睿祺(2001)。吸收能力、轉換能力與組織創新之關聯性研究:以臺灣流行服飾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Catherine, L. W. & Pervaiz, K. A.
(2004).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 construct
us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7(4), 303~313.
Certo, S. C. (2003). Modern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Daft, R. L. (1978). A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2), 193~210.
Damanpour, F., & Wischnevsky, J. D.
(2006). Research on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Distinguishing innovation~generating
from innovation~adopting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3, 269~291.
Drucker, P. F. (1969).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Henderson, R. M., & Clark, K. B.
(1990).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 286~316.
Knight, K. E. (1967). A descripitive model
of the intra~firm innov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4, 478~496.
Robbins, S. P., &
Coulter, M.(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Pearson Education.
Tang, H. K. (1998). An intergrative model of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Technovattion, 18(5), 297~3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