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德、日、法、芬國家近來重要教育改革政策分析及其對我國教育發展之借鏡(下)
撰文◎李謙(補教名師)
壹、前言
本文將接續上一期內容,持續針對世界先進國家教育改革政策進行介紹。首先係日本,日本自二次大戰後,經濟迅速復甦,且教育發展也提高至世界先進國家的教育水準。然而,日本近來也和世界各國一樣面臨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使得日本在二○○三年提出「關於適應新時代教育基本法的構想」及「關於教育振興基本計畫的構想」作為教育改革之重要方針及藍圖,冀期能在穩定中持續改革與進步;其次係法國,法國同樣為因應全球化的潮流,除從原先中央集權制度已逐漸傾向於地方分權制度,並對學生教育及家長參與等亦有諸多改革舉措,以利於與世界接軌;最後係芬蘭,芬蘭自二○○○年參加PISA測驗,並在閱讀能力、數學能力、科學能力等測驗中均有理想表現,這使得世界各國對於芬蘭教育成功感到興趣並從事其相關研究,在研究中發現,芬蘭非常強調教育機會均等及社會正義的理念,並落實在各級教育中,同時也積極在各級教育中投入大量經費與資源,促使各級教育全面發展,而能持續領先各國的教育。爰此,本文就針對日本、法國及芬蘭之重要教育改革政策茲予分述之外,並總結上一期美國、英國、德國之教育改革政策,提出對我國教育發展之借鏡。
貳、日、法、芬近來重要教育改革政策之分析
一、日本教育改革政策
日本在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後成為亞洲強權,雖在二次大戰遭到毀滅性摧毀,但卻又發展出經濟奇蹟,成為經濟大國。事實上,日本教育制度在二次大戰後,深受美國影響,雖目前教育行政制度仍偏屬中央集權制,但其學校制度確是模仿美國六三三制。同時,近年來日本積極建立終生學習社會,故推動放送大學及回流教育等舉措,也使得日本國民素質提高,受到國際上高度評價。然而,進入到二○○○年後,日本也遭逢許多問題,如學生人數減少,在中小學方面就可能有裁校、併校等問題;此外,為因應國際化,故在教育上同樣面對環保問題、人口問題、M型社會等問題,均係日本在教育發展上之重要課題。爰以下針對一九九七年「教育改革計畫」、二○○三年「關於適應新時代教育基本法的構想」、二○○三年「關於教育振興基本計畫的構想」茲予分述之(沈珊珊,2000;張鈿富、王世英、葉兆祺,2007;教育部電子報,2008;楊思偉,2007;歐文,2007):
一九九七年「教育改革計畫」:
培養豐富人性及改革教育制度,包括心靈教育、中高一貫六年教育、學制多元化及彈性化、實施人權教育及提昇兩性平等教育等。
因應少子女化及高齡化社會,應促進學校護理與社會福利等社會服務體驗活動,並檢討幼稚園與保育所的型態及作為。
確立學校外的社會聯繫合作,包括強化學校、家庭及社會合作,推行社會服務志工活動等。
加強留學生文化等國際化活動。
協調經濟界,設置協議會,擴大推動教改。
二○○三年「關於適應新時代教育基本法的構想」:關於適應新時代教育基本法的構想,係日本教育審議會於二○○三年經過長時間醞釀討論並徵求日本各方意見下所完成的,而其內容影響日本教育改革走向。主要構想內容如下:
建立值得信賴的學校教育:除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外,同時應豐富學生的情操、藝術及強化健康體魄;此外,還應重視國際化、資訊化及環保教育等議題。
推動引領知識世紀的大學改革:強調大學和研究所要改善自身的教育與研究體制。
推動家庭教育及家庭、學校與社區協同合作教育。
培養自覺參與公共活動的意識和態度。
尊重日本的傳統和文化,培養愛鄉愛國的精神及身為國際社會一員之意識。
創造終身學習的社會環境。
制訂教育振興基本計畫:透過該計畫,將教育基本法所表述的理念予以具體化。
二○○三年「關於教育振興基本計畫的構想」:有關教育振興基本計畫的構想,同樣地和適應新時代教育基本法的構想一樣,均係日本教育審議會所提出的構想。主要構想內容如下:
計畫的期限和對象:計畫期限以五年為宜;至於計畫的對象,原則上包括教育相關學術、體育及文化藝術等領域及事項。
實施要點:培育小孩於義務教育修完後有自立自主之活力;讓小孩體力恢復一九八五年之水準;檢討國庫補助教材相關措施之制度;加強協助國中小1萬棟校舍之耐震化;檢討幼兒教育財源無償化。
主要內容:建立值得信賴的學校教育,包括個性化及能力化教育、情感教育、健康體魄教育、國際化教育、資訊化教育等;推動引領知識世紀的大學改革;推動家庭教育及家庭、學校與社區協同合作;實現終身教育。
實施基本條件:培育紮實的學習能力;確保良好的教育環境;確保教育機會均等;振興私立學校的教育研究;建設良好的學前教育環境。
日本教育改革特色:日本自二次大戰後經濟迅速復甦,且教育發展也提高至世界先進國家的教育水準。然進入到二十一世紀後,日本也同樣面臨許多教育問題,其中面臨四個嚴肅課題:一是在都市化及少子女化下,家庭及社區的教育力量明顯下滑,致使青少年犯罪率提高;二是現今青少年的道德倫理觀非常欠缺薄弱;三是太過強調平等教育理念推動,過於齊一性,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四是面臨全球化及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學校教育尚未充分回應。因此日本除積極進行教育改革以因應上述問題,並興起一連串變革以做有效的回應。日本教育改革特色如下所示:
逐步取消政府中央集權管制,試將教育行政權力予以分權化。
明確學校職能和承諾,公開學校資訊,並消除各種社會活動障礙,為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提供更多選擇及服務。
實施中小學一貫制、學分制和學科綜合化改革,並擴大中小學自由選擇範圍,擴大高中辦學自主權,以辦出有特色及個性化的學校。
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水準,在一定範圍內試行教師任期制。
廢除學生學習內容上線,教學內容與方法更加適應學生的生、心理需要。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心靈教育、基本知識和技能、合作與國際化意識等,以培養學生各種不同能力。
實施和完善的大學法人化改革,讓大學能自主辦學,擴大其職能,並進而提高大學的研發能力。
二、法國教育改革政策
法國在政治上採總統行政權、國會立法權與法院司法權的三權分立,在經濟制度上也採取資本主義精神與政府干預制度。而在教育行政制度上,法國採取中央集權制,設有中央(教育部)、大學區(大學區總長公署)、省(大學區督學處)、市(學校委員會)等四級,也由於採中央集權,常過度牽制干涉地方教育事務發展;此外,教育的嚴格淘汰也造成大量重讀生,另近來學生暴力事件的頻傳、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問題及學生閱讀能力提昇等,均係在一九九○年代後法國教育在各級教育及課程重組上進行革新等重要之議題。爰以下針對法國一九九○年代的教育改革、二○○○年以後的教育改革、二○○五年~迄今的教育改革等茲予分述之(王世英計畫主持,2007;沈珊珊,2000;楊思偉,2007):
一九九○年代的教育改革:法國在一九九○年代教育改革最大的特色,係提供教育觀念的引導,使得新的教育政策與各項配套措施予以呈現。至於一九九○年代法國教育改革之主要內容如下:
積極改善從小學到大學的就業訓練。
儘量提高國民教育水準。
儘量提高勞工水準,重視個別差異。
塑造健全個人及良好國民。
立足歐洲,胸懷世界。因此,法國在學生進入第二階段(中學)時開始學習第二外國語。
加強教學研究。
二○○○年以後的教育改革:
小學推動外國語文教育:從二○○○年~二○○五年推動現代外語計畫,在全法國小學實施外國語教學,並每年提供500萬法郎經費補助。
強化學生評量:自二○○一年起,幼稚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進行學習能力培養,以便於及早發現學習障礙的學童。
加強國中生個別輔導:加強國中一~三年級(及臺灣小六~國二)學生的個別輔導。
推動高中課程改革:自二○○一年起,高一法文及數學課每週各加半小時,高二每週法文課由五小時增至為六小時。
大學新設兩項文憑:首先設立大學職業學士(Licence Professionnelle),預計全國將有75所大學、技術學院或設有高級技師班的高中,共頒授172類學科的文憑;其次設立碩士文憑(Mastaire),該文憑之設立主要用以與歐盟國家相互承認學歷,因此凡持有高中會考後五年之學歷,如DEA、DESS及高等學院工程師及管理文憑者,可直接申請換發。
二○○五年~迄今的教育改革:法國教育部從二○○五年之後擬定五項重要教育政策,分別是暴力防治、基本能力、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問題、學生閱讀控制及優先教育。以下針對這些內容茲予分述之:
暴力防治方面:為減少學生在教育環境受到暴力威脅,法國教育部與法務部及內政部對於學校機關發布防治公告,而公告主要內容有:提供遭受暴力侵害者的支持與陪伴;確保人身安全;增進學生認同與家長互動;改善學校合夥人的效能等。
基本能力方面:強調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組織必須檢視學生是否有以下能力:精通法語;練習多種外國語言;數理科技與文化;強化運用資訊與通訊操作技巧;人文素養;社會與公民能力;獨立自主與進取心。法國教育部會將這七大基本能力指標製成小冊子發送給學生、家長與教師,同時透過基本學力測驗表現,可以推估學生個人在基礎知識上學習的問題所在。
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問題方面─在學校教學改革策略部分:
個別化教學方法:提供一般學童一樣學習課程,並配合不同學生的個別需要採取差異性教學方法。
合作式教學方法:在一般學校環境中設立10~12個身心障礙學生的班級,並融入一般學習情境中。
專業化配套:如身心障礙學生需要,國家儘可能提供群體醫療系統的醫師服務。
提供遠距教學,用以協助無法如願就學的學生。
學生閱讀控制方面:在七大基本能力中,閱讀能力尤為重要,因此法國教育部採取多項措施,提昇學生閱讀能力,其中又以加強評鑑及強化師資更為重要。
加強評鑑:在基礎班一年級初或新學年開始,就先對學生作基本能力的施測,藉以瞭解其目前能力所在。
強化師資:除從基本學力測驗中瞭解學生知能外,法國教育部亦提供些許輔助工具,如提供「學習閱讀能力」參考案例手冊給學校教師參考,並拍攝相關DVD給國民小學參考,而裡頭收錄專家學者訪談與教學紀錄。
優先教育方面:所謂優先教育政策,係改善社會經濟條件和教育方面所造成的不平等,並重新定義教育優先區的宗旨和重新分配資源,目的是為了讓需要的人獲得更多資源。主要採取策略如下:
建構新的教育優先網絡:從二○○六年起,政府規劃249個志向成功優先教育網絡,由249個國民中學與1,600所國民小學所構成,並安排約1,000名教師與3,000名教學助理人員到最需要的學校去協助輔導工作。
為因應該政策對教學的衝擊,並達成教育優先區的目標,從二○○六年起增額1,000名教師到優先補助學區,負責教導基礎知能不足的學生強化其基本能力。
法國教育改革特色:
教育機會均等:法國向來重視全民教育機會均等,故提出多項政策以改善城鄉教育與就業問題的落差,主要內容有:將職業訓練教育最低年限降至十四歲;強化教育優先區;開辦學生性向導航之公共服務;自小學二年級起進行閱讀能力評量;建立瀕臨失學之家長責任制,包含推行「家長責任契約」、促使家長積極介入孩童教育、加強家長所扮演的角色、使家長代表行使一定權責等。
推動語文教育:如二○○○年起~二○○五年推動現代外語計畫,在全法國實施外語教學,且每年提供500萬法朗經費,補助小學語文教學所需的教材。
強化學生評量:除正規評量外,從二○○五年起開始實施「中學畢業證書」考試,其用以幫助學生作定向選擇,以便決定到一般高中、技術高中,或是職業高中繼續學習。
普及資訊和通訊科技教育,以更方便達到多學科課程的學習,並瞭解世界多元資訊的目的。
三、芬蘭教育改革政策
過去芬蘭教育較少提及,僅知芬蘭及其餘北歐國家均屬於社會福利制度完善國家,直到二○○○年後,芬蘭在PISA測驗(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上,無論在閱讀能力、數學能力、科學能力均有過人表現,這時世界的目光才聚焦於該國的教育上。在芬蘭,教育部是最高的教育行政機關,掌管各級教育等範疇之一切經費補助或訓練規定,同時芬蘭的大專校院共有20所,全部都是公立,且每年經費70%是來自於教育部補助,再加上芬蘭憲法保障所有芬蘭人受教育及文化之基本權力,且須依其財政狀況提供進修教育等,故芬蘭教育政策主軸係追求教育品質、效率、教育機會均等及國際化等成為強化教育競爭力的要素。爰以下針對芬蘭現行教育政策及加強國際合作兩部分等茲予分述之(王世英計畫主持,2007;陳照雄,2007):
芬蘭現行教育政策:
「二○○三年~二○○八年教育研究計畫」:芬蘭政府在計畫書中明確指出有關教育與研究施政白皮書和政策方針,係由教育部和政府共同合資的。分析該計畫目標內容如下:
在首要目標中有三項:改進教育制度效能;支持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改進成人教育與訓練機會。
在次要目標則有五項:為所有青少年提供職業之專門技能;使青少年快速轉化從學校教育至職場之工作能力;減少青少年未就學及未就業之比率;提昇成人教育之品質及具有現代化之專業能力;增加教育各項措施。
在高等教育研究上,持續國際化,改進科學研究之制度與環境並提昇研究品質。
「就業政策計畫」:該計畫主要在增進勞動力之素質與技能,提高生產力。有關之行動方針如下:實踐青年人職業訓練之保證;增進學生輔導工作;促進學生入學之許可;檢視學生入學之申請,包含進入職業學校就讀,調查學生之學習成就及中輟之原因;透過輔導,提高學生之畢業率及學生學習方式之改進;轉化職業訓練至勞動力市場,降低就業之年齡,及早開始學習;鼓勵學生參與職業教育,並發展成人教育。
加強國際合作:
加入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參與歐盟各項計畫:芬蘭與歐盟正進行各項教育計畫,如蘇格拉底計畫(Socrates Programme)、伊拉斯謨思計畫(Erasmus
Programme)、達芬奇計畫(Leonardo da Vinci Programme)等,藉以與歐洲各國加強教育緊密交流,促進本身教育發展,亦可提高自身競爭力。另在高等教育部分,參加「波隆納程序」(Bologna Process),主要希冀提昇高等教育的競爭力與吸引力。
參與北歐合作組織:主要合作類別,如從學前教育到高級中學階段的教育及訓練;高等教育;成人通識教育;語言學習;資訊與通訊科技。
參與國際組織:芬蘭主要參與知名的國際組織,主要有二:一是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UNESCO);另一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藉由參與國際組織,除和其他國家交換教育資料與訊息,促進教育、文化等精進外,更能藉由與各國合作的機會,促進國際化發展。
芬蘭教育改革特色:
完善全民教育和經費制度:由於芬蘭的教育是全民教育,人人都有從學前教育到終身教育免費且平等的教育機會。同時,為提昇全民教育素質,無論經濟好壞與否,亦能持續挹注經費在教育投資上。故近幾年來的教育研究經費增長率遠遠高於其他先進國家,居於世界首位,才使得芬蘭教育在世界中蔚為翹楚。
重視教師團隊發展:芬蘭所有教師都必須具備碩士文憑以上的學歷及教師資格證書,同時也免費提供教師在職或留職停薪進修,藉此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此外,由於國家重視教育,所以教師工作得到保障及社會上的尊重,故享有國家公務員工資待遇,而芬蘭10所綜合大學均設有教育學院,除提供一般課程外,還根據教育改革及教師需要,增設教育專業諮詢服務。
具備完善的全國圖書館免費網路服務:據統計,芬蘭全國有989個全國圖書館,平均5,250多人就擁有一座,其比例占全世界第一位。中央和城鄉政府聯合投資建立全國圖書館網路服務,而各圖書館亦可根據讀者需要,利用全國圖書館網路從其他圖書館借調圖書,故根據芬蘭教育部統計,平均每人從圖書館借閱20種圖書和影音像製品,因此芬蘭閱讀教育推展如此成功,自然有其成功之道。
參、美、英、德、日、法、芬近來重要教育改革政策對我國教育之借鏡(代結語)
綜觀美、英、德、日、法、芬等國近來的教育改革,無論從學生、教師及學校等微觀層面,抑或從技職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等鉅觀層面,均有大幅度的變革,而這些變革或多或少能提供我國教育發展之借鏡;同時也相信可為目前治絲益棼的我國教改重新釐清正確方向。爰此,以下則從微觀及鉅觀兩大層面論及先進國家教改對我國教育之影響。
一、微觀層面
在學生學習部分:強化學生學習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素質,並重視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輔導:學生素質之良窳,攸關國家競爭力,世界各先進國家莫不在教育改革中,設法提昇學生基本能力。尤其自二○○○年起在PISA測驗實施迄今,各國對於提高學生素質及進行各項學習輔導已經投入不少心力。如美國在《沒有孩子落後法案》中強調結束學生間的成就差距,提供課後補習活動,同時訂定基本能力標準,建立學生學習的方向和標準,以及採取統一評量,並要求學校提出成果報告;德國則是積極改進數學與科學的教學成效,並建立全日制學校,增加學習時間;日本則是廢除學生學習內容上限,教學內容與方法更加適應學生的生、心理需要;法國則是強化學生評量,並從二○○五年起開始實施「中學畢業證書」考試等。由此可知,各先進國家對學生素質提昇的重視。我國學生素質近來也備受關注,除大學錄取率已屢創新高,甚至已創下「七分」就能考上大學等奇景現象,故教育部業已在日前提出「提昇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素質計畫」(教育部,2008),計畫主要內容區分為「落實高級中等學校學習輔導及成效考核機制」及「強化大學教學品質及提昇學生素質」。前者主要研議辦理高中會考,辦理高中職學生學習扶助方案,及修正高級中學及職業學校學生成績考查辦法等,藉以提昇高中職學生素質;另後者則係九十八年度大學分發招生研擬最低入學門檻,增列大學報到率如未達一定標準,則降低該校隔年招生名額,以及研議各校學生畢業門檻等,這些皆是我國為提昇學生素質努力之舉措。
在教師教學部分:加強教師專業成長與團隊發展,提昇師資素質,並進而有助教學效能的提昇:教師專業素質成長除影響教學展現外,並影響其專業形象,更重要的則係間接影響學生學習表現。如美國在《沒有孩子落後法案》中提出改進教師品質,對於合格師資的要求,強調各州四年內需要求所有教員具任教資格,另為提昇師資素質,加強運用科技教學,除教師科技運用能力的提昇及加強軟硬體設施等;德國則是積極提昇師資素質並強化教師進修;日本則是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水準,在一定範圍內試行教師任期制;芬蘭則是重視教師團隊發展,且所有教師都必須具備碩士文憑以上的學歷及教師資格證書,同時也免費提供教師在職或留職停薪進修,藉此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由上述可知各國對於教師專業素質提昇的重視。我國自《教師法》公布後,從過去政府主導的教師遴聘制度,改為學校主導,同時學校可依其需求聘任合適教師任教,促進教師專業自主權的提昇(吳清山,2008;吳順火,1995;吳鐵雄、李坤崇,1997)。另因《教育基本法》制訂,亦保障教師專業自主權,之後公布《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及各項精進教師教學計畫方案等,用以強化教師專業知能。
在行政管理部分:地方與學校均傾向自主性與績效責任,持續進行組織變革,俾利提高組織效能:受到科層體制(Bureaucracy)的影響,政府及學校運作效能備受批評。因此,為改進科層體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世界各先進國家在教改中針對行政管理進行相關變革。如美國在《沒有孩子落後法案》中提出擴大彈性並減少層級控制,並制訂州級標準、評估系統和責任制;英國則是建構新的學校體系,以及積極處置低成就學校等舉措;德國則是賡續政府組織變革,釐清權責、簡化決策程序等,以求政府績效卓越;日本則是逐步取消政府中央集權管制,試將教育行政權力予以分權化,並擴大中小學自由選擇範圍,擴大高中辦學自主權,以辦出有特色及個性化的學校。由此可知,各國正積極因應全球化的趨勢,調整學校組織結構,以利提昇組織效能。而我國在二○○二年教育部公布《國民中小學人力重整及組織再造專案》,主要是針對未來學校組織做通盤改造及建議,其建議有三項重點:一是「總員額量管制」、二是「教學支援工作人員」、三是「勞務簽約外包」,藉以改善學校組織舊有的缺失,並為學校注入一股活水(劉世閔,2005)。
二、鉅觀層面
在技職教育部分:重視技職教育發展,鼓勵企業單位與政府進行產學合作,俾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國家競爭力的高低與技職教育有關,同時,技職教育可滿足學生學習的另一需求,並可協助其獲得相關技能,因此世界先進國家對技職教育發展相當重視。如英國在二○○五年《14~19歲教育與技能白皮書》及二○○六年《擴充教育改革:提昇技能,改善生活機遇白皮書》均強調技職教育的重要,除大量投資相關教育經費,並採取一系列措施消除學習上的障礙;德國則是持續發展優質卓越的技職教育,除繼續實施雙軌學制,讓學生同時具有理論知識且結合實務工作,並鼓勵企業加入職業訓練行列,協助培育人才;法國則是將職業訓練教育最低年限降至十四歲。由此可知,技職教育對於國家發展之重要性。而我國技職教育發展,向來備受漠視,直至近來因大學數量擴充過多,許多大學畢業生無法找到合適職業,而企業也無法聘任合適人員,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所以我國也開始重視技職教育發展,積極辦理各項就業學程及最後一哩計畫、推展技專校院產學合作研究、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及辦理技專校院評鑑等(吳清山,2008)。這些舉措皆希冀改善技職教育缺失,並進而提昇技職教育品質。
在高等教育部分:強調大學發展自主性,積極形塑其自身特色,促進競爭力提昇:進入九○年代之後,世界各國在高等教育競爭愈來愈激烈,從排名、國外流學生人數、研究數量等,均成為各國在高等教育上競爭之處。因此,如美國在《高等教育機會法案》中要求各州政府提高高教支出,並提供重要人才培育之獎助,以培養優秀人才,強化國家競爭力,同時擴大低收入戶與弱勢族群入學機會等措施;英國在《高等教育的未來白皮書》中提出持續增加研究經費、提供教師教學水準報告、提供更多資源獎勵教學,以及提供額外補助給高等教育機構,以吸引非傳統背景的學生,並對低收入戶學生提供補助等措施;德國和美、英兩國一樣,每年提供充裕經費給優秀學生及博士班學生,另前往國外就讀亦可得到補助,以培養更多優秀的研究人才;日本則是實施和完善的大學法人化改革,讓大學能自主辦學,擴大其職能。由此可知,世界各先進國家對高等教育重視程度,除投入大量經費,並減少對大學管控,發展其特色,同時對於低收入戶與弱勢群體的學生在入學機會上也予以保障和補助。反觀我國自九○年代後,也深覺國際競爭的激烈,所以開啟一連串改革,如實施多元入學制度、推動國立大學法人化、促進大學整併、彈性調整學雜費、辦理大學評鑑、推動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辦理教學卓越計畫、推動產學合作、協助大學推動國際化等各項措施(吳清山,2008),以因應這波高等教育改革的挑戰。惟改革過程是否能兼顧「教育機會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及「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如五年500億推動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計畫,雖使部分學校提昇國際能見度,但對於整體高教品質的提昇是否有所幫助,且是否會壓縮其他大學發展等。再者,學雜費每年都在調漲,造成許多學生申請就學貸款,背負沈重的就學壓力,而受教品質也未明顯提昇,這也造成學生、家長及社會大眾對於這次高等教育改革的質疑,甚至抗拒。
在終身教育部分:強化終身教育各項制度,聯結政府和民間等單位學習機制,俾全面提昇全民素質:知識經濟的社會即終身學習的社會,足見終身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如美國,為提高終身教育的品質,除強化後期中等教育機構的績效責任,並提高成年人的閱讀能力及就業技能;德國則相當重視終身教育,除提供持續且更完善的職業訓練,並提供機會給高等教育機構去研發對產業或科技有利的相關課程,且訂立遠距學習相關辦法等;芬蘭則係打造從學前教育到終身教育免費且平等的教育機會,並提昇成人教育之品質及具有現代化之專業能力。由此可知,終身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努力的方向。至於我國,同樣自九○年代起,為臻於終身學習的社會之鵠的,也推行一連串的政策,如設立進修學院、設立專科進修學校、降低不識字率、推動成人上網學習、推動全民外語學習及發展社區大學等。惟我國投入不少資源在終身教育上,但民眾參與程度卻未如預期。因此,未來如何積極向民眾宣傳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並且如何與民間機構共同合作建立完善周延的終身學習機制,俾利民眾方便學習,這些均係政府需思考的課題。
參考書目
王世英計畫主持(2007)。主要國家教育發展資料蒐集與分析。臺北: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2008)。解讀臺灣教育改革。臺北:心理。
吳順火(1995)。教師法與教師。北縣教育,10,32~34。
吳鐵雄、李坤崇(1997)。因應教師法變革,再創校園和諧倫理。國教之友,48(4),3~12。
沈珊珊(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臺北:正中。
張鈿富、王世英、葉兆祺(2007)。美、日、德、法、英國家教育政策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6,121~152。
教育部(2008)。提昇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素質計畫。臺北:作者。
教育部電子報(2008)。日本「教育振興基本計畫」重視道德與傳統等教育之推動,31。2008年8月23日,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752
陳照雄(2007)。芬蘭教育制度:培育高品質之國民,建立平等、安全、福利之社會。臺北:心理。
楊思偉(2007)。比較教育。臺北:心理。
劉世閔(2005)。社會變遷與教育政策。臺北:心理。
歐文(2007)。比較教育。臺北:志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