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動及問題


撰文◎黃哲(補教名師)

壹、前言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教育部,2011)。因此,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一方面須積極協助各級教育培育國際化人才,另一方面須引導國際資源進入國內教育體系,如何藉由教育發展以因應兩岸政治進展與全球變遷,培育具備在地關懷、全球視野之優質人力,亟需積極作為與宏觀策略,以創新思維開展我國教育國際化之新頁。在國際教育方面,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推動多年,目前,國際化已漸朝中小學發展的趨勢,不少中小學之學生、家長、教師、教育行政工作者一再殷切期盼教育部能匯整各方教育資源,提供國際教育良性發展環境及各種專業協助,讓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建立良好的國際素養或能力(教育部,2011)。以下就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的現況、所面臨的問題及相對應的策略等部分加以說明。

貳、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的現況說明與問題分析
分析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的現況說明與問題分析:
現況說明:從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之第九項中心議題─兩岸與國際教育的其中二項子題,其與中小學國際教育有關,到1004月發表我國第一份「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在在證明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的重要性。
問題分析:
 在行政支援及分工機制方面。
 在協調及輔助機制方面。
 在相關補助要點及作業規定。
 在專業人才培育。
 在弱勢學生參與國際教育。
 在政策之經費整合與運用。

一、現況說明
  「全球化」既是世界各國必須面對的共同議題,教育國際化也成為各國推動教育革新的重點。爰此,教育部998月召開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之第九項中心議題─兩岸與國際教育的其中二項子題,其與中小學教育相關且較具體的主張有「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動機制與資源整合」及「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課程發展及師資培育」兩項子議題(教育部,2010)。並於1004月發表我國第一份「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揭櫫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的目標,推動以「植根本土,放眼世界」與「全球在地化」等概念,發展出「臺灣扎根,國際揚航」之願景。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推動之具體目標包括:培養學生世界公民的意識;加強學生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提昇學生適應全球化的生活與國際的競爭力;喚起教師探究國際資源的能力;拓展教師國際視野的教學創新力;強化學校應用國際教育資源的能力;促進學校教育的國際化等(教育部,2011)。
  目前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推動,在中央由教育部主導,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規劃及執行,推動的計畫項目包括:「增進高中職學生國際視野方案」、「高中職國際教育旅行」、「中小學國際教育海外參訪計畫」、「推動國際教育教師專業成長計畫」、「建置國際教育資訊網計畫」及「辦理國際教育績優獎計畫」。在地方則由直轄市及縣(市)教育局(處)負責執行,惟僅有少數縣(市)辦理「國際教育」活動,辦理項目亦僅有「短期交換學生」、「海外遊學」或「姐妹校交流」等活動;另有民間團體及私人企業辦理小型國際教育活動,多以「短期交換學生」為主。
  中小學階段的國際教育的政策及策略較不明確,致未能有整體的推動機制。其次,地方政府的支持將直接影響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的成果,特別在五都成立之後,如何統合中央及地方教育資源,協力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推動,將是政策落實的先決條件。此外,國際教育觀念的宣導、支援輔助機制的整合以及相關資源及經費的落實,都是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的關鍵因素。
  教育的務本之道,自應思考向下扎根的重要性與永續性,因此當前的國際教育政策應向下延伸,將世界議題與國際素養的元素融入中小學教育,讓培育「世界競合力」人才的目標,在中小學階段即奠定厚實穩固的基礎。

二、問題分析
  由於中央與地方推動組織架構不明,過去在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推動實施,缺乏縱的聯繫與橫的協調。其次,中央缺乏專案經費,地方政府亦未編列配合款,以致過去未能有系統的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此外,中小學國際教育之目標與內涵應予釐清,以便進一步規劃與推動國際教育的法令、經費、人事、活動等具體措施。細究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之現況,存在下列之問題:(教育部,2011
在行政支援及分工機制方面:
在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各權責單位的分工與統整機制則付之闕如,無法達成組織橫向連結及資源整合的綜效。
部分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未設置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專責單位或人員,缺乏處理國際事務的經驗。
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對國際教育之認知較不足,態度也較保守。
政府單位未能與民間組織建立伙伴關係,未能整合其人力與物力資源並有效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
在協調及輔助機制方面: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人員編制有限,且原有國際文教的業務繁雜,加上中小學國際教育的發展,實非原有組織所能負荷。
高中職、國中及國小之國際教育目標仍不明確,課程規劃與教材設計缺乏專業。
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動現仍缺乏有效的激勵措施。
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線上輔助平臺與績效評估機制尚未發展。
在相關補助要點及作業規定:
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相關法規與配套措施未臻完備。
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經費補助基準與審查原則尚待研訂。
在專業人才培育:
中小學校長、行政人員及教師普遍缺乏國際教育的專業知識及態度。
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之輔助,仍缺乏專業人才網絡及專業諮詢服務的機制。
中小學師資培育單位未能將國際教育納入課程內涵。
在弱勢學生參與國際教育:
偏鄉地區學校位處文化不力地區,需要較多輔助與資源。
地方縣(市)政府資源有限、業務龐雜,需由中央明訂推動與經費補助機制,以縮短城鄉差距。
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對特殊地區及對象,須提供積極輔助機制,以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理念。
在政策之經費整合與運用:
過去中央及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未編列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專案經費。
地方縣(市)政府過去未編列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的相關經費,且對中央主管機關的補助款,有未專款專用之情形。
學校年度經費有限。
未能整合政府相關部會及民間組織之經費以有效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

參、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的發展策略
分析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的發展策略:
建立常態性和制度化國際交流機制。
發展國際文化或跨文化課程。
強化學校外語環境和學生外語能力。
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活動,強化學生跨國移動能力。
  為因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並落實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之目標,教育部應積極研議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及推動策略,並規劃中小學國際教育之短、中、長程計畫。相關推動策略應包括:建立常態性和制度化國際交流機制;發展國際文化或跨文化課程;強化學校外語環境和學生外語能力;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活動,強化學生跨國移動能力等,以下分別進行說明:(吳清山,2011

一、建立常態性和制度化國際交流機制
  不論是師生個別的國際交流或是學校為單位的國際交流,必須有計畫的持續推動,才可以看到成效,如果僅是蜻蜓點水式的即興式交流活動,效果有限,因此建立常態性和制度化國際交流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要建立常態性和制度化國際交流機制,在法令、人力及經費上的配合是一大關鍵,以下就上述配合機制加以說明:(教育部,2010
政策法令上:鼓勵民間團體及私人企業以捐助或辦理國際教育相關活動,協助中小學建立國際夥伴關係。研訂鼓勵中小學教師參與國際教育推動之措施,促進國際瞭解方向,如包含東南亞(新住民)、多元文化內容。
設立專責單位:由教育部統籌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並設置跨組織之工作協調平臺。地方主管機關設置專責單位或人員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各中小學設置國際教育推動組織及人員落實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動。
推動機制與工作:
建議教育部設置「國際教育交流資訊網及資料庫」,定期調查中小學國際教育及交流辦理現況。
協調駐外單位協助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推動。
辦理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及工作坊。
建置弱勢中小學學生參與國際教育之支援系統及輔助機制。
徵求優良教案,以供教師參考。
鼓勵國際交流著重教育性的成果分享。
編撰「中小學國際教育說帖」向社會大眾說明中小學國際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意義與必要性。
經費: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每年度統籌編列經費,落實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各項工作。

二、發展國際文化或跨文化課程
  課程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材料,在現行課程中多融入一些各國的文化內涵,有助於培養學生國際視野。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後,七大領域中,在社會學習領域中第九大主題軸為「全球關連」。九條能力指標,從第一階段開始先建立關係網路的概念架構,引入文化與環境議題;第二階段則提到外來文化與生活對本地的影響;第三階段除了文化與環境議題外,更強調國際組織國際交流與全球議題等。整體而言,呈現一種螺旋式課程的組織結構,比起之前的課程更具全球意識 (周珮儀,2011)。但其他學習領域並未同步展現對全球教育的關注。
  200910月,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強調將「世界公民意識」、「國際文化學習」、「國際交流合作」及「全球議題探討」等向度規劃和融入學校課程中,並且紮根實施(陳麗華,2010)。如前述1004月所發表的「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發展出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推動之具體目標:培養學生世界公民的意識;加強學生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提昇學生適應全球化的生活與國際的競爭力;喚起教師探究國際資源的能力;拓展教師國際視野的教學創新力;強化學校應用國際教育資源的能力;以及促進學校教育的國際化等(教育部,2011)。上述目標雖然強調國際競爭勝於培養全球意識,但也表示全球教育或國際教育要及早從國民教育開始(周珮儀,2011)。
  以歐盟推動「教育之歐洲向度」的經驗為例,特別強調政治、歷史、語言、藝術、運動、音樂及科學等統整課程跨學科的原則,即強調學習活動不限於單一的學科或領域的界線,而是以真實的議題或問題作為跨科或跨領域知識的應用與建構(于承平、林俞均,2011)。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對國際教育之規定係集中於語文學習領域及社會學習領域,98高中課綱則集中於英文科、第二外語科、地理科、歷史科及公民與社會,因此應該學習歐盟推動「教育之歐洲向度」的經驗,建立跨科、跨領域及跨文化的統整教學,強調課程間的關連性,發展學生系統化及統整性思考能力。

三、強化學校外語環境和學生外語能力
  培養學生國際視野,除了鼓勵師生走出去或邀請國際友人進來之外,同時亦需要環境的配合,例如:學校雙語環境的的設置,而優良外語師資、空間和設置,亦屬於重要條件。另外,加強學生外語的學習時間、誘因,鼓勵學生外語溝通,舉辦外語週或外語月等活動,亦有助於提昇學生學習外語能力(吳清山,2011)。
四、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活動,強化學生跨國移動能力 
  學生到海外參與志工活動除可增廣見聞、增進國際視野外,對於學生未來發展亦有相當大的助益(吳清山,2011)。近來歐盟積極推動「教育之歐洲向度」的計畫,強調培養學生可攜之能力、跨文化能力、跨國移動力與就業力,這些除了前述的必須強化外國語文能力外,各國歷史、地理及風土民情的瞭解亦促使學生具備溝通及在國外生活的能力(于承平、林俞均,2011)。因此,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除強調國際參訪、遊學外,更應該鼓勵青年參加海外志工、交換學生等長期交流活動,此一方式可使學生深入瞭解各國社會生活現況,使學生能融入當地生活,發展跨國移動能力。

肆、結語
  全球化社會是一種激烈競爭的時代,沒有國際視野的公民,可能會處於落後的局面。透過全球或國際教育的重視,厚植孩子的國際視野,強化孩子的適應力,讓他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不僅具有本土關懷,又有國際視野。因此推動中小學國際化教育應從國家需要具備何種知識、技能及態度的人才思考,據以進行教育改革政策推動,並落實於中小學教育之中,如此方可提昇我國國家競爭力,並為國家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書目
于承平、林俞均(2011)。從教育之歐洲向度析論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的發展。研習資訊28,4964
吳清山(2011)。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的策略。研習資訊28,13
周佩儀(2011)。全球教育在地化。研習資訊28,516
教育部(2010)。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討論資料─09兩岸與國際教育。上網日期:2011-11-11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教改─十大議題09.pdf
教育部(2011)。中小學教育白皮書─扎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臺北市:教育部。上網日期:2011-11-11http://www.edu.tw/files_temp/bulletin/ED3109/%E7%99%
  BD%E7%9A%AE%E6%9B%B899_8_23.pdf
陳麗華(2010)。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教師天地1684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