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內涵及問題

撰文◎陳明(補教名師)

  從學校教育的發展演進,自「少數學生可以學習」到「所有學生都可以學習」再到現階段「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的發展,教師在教學現場要面對更嚴峻的挑戰,因此過去以「校外學分、學位在職進修」、「主題研習與專業培訓」及「全校性或領域的單次研習與演講活動」等教師專業發展策略已無法應付現階段的挑戰(張新仁、馮莉雅,2011)。教育部為此自民國99年度起,正式啟動以學校為本位,教師自發性組成的「專業學習社群」,來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後的專業成長活動,以因應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思維。因此,本文將從何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有哪些特徵?」其支持性條件、價值與功能、組織與運作等作一簡單介紹。


壹、意義與特性
一、什麼是「學習社群」?
  「學習社群」是指一群具有共同學習興趣或學習目標的成員所組成,經由持續性分享交流、參與學習、相互激勵,提昇彼此的知識、技能或態度。例如:中小學各科採用的小組合作學習;大學生自發性組成經典導讀學習社群;家長自發性組成的親子溝通成長團體;成人自發性組成的插花社等(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

二、什麼是「專業學習社群」?
  「專業學習社群」是一群專業工作者所組成的學習與成長團體,成員基於對專業的共同信念、願景或目標,為促進服務對象的最大福祉或專業效能的極大化,而透過協同探究的方式,致力於精進本身的專業素養,以持續達成專業服務品質的提昇與卓越。舉凡社會各個行業均可自發性組成之(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

三、什麼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指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所組成,持有共同的信念、願景或目標,為致力於促進學生獲得更佳的學習成效,而努力不懈地以合作方式共同進行探究和問題解決。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必須關注於學生學習成效的提昇,不能僅止於教師專業知能的成長或個別興趣的追求而已。

四、「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有哪些特徵?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興起,即是想改變學校教師由上而下、被動聽令行事的文化,企圖將學校組織變成專業學習型組織,從學校內部形成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與進步的力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前提─改善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在於教育工作者需持續不斷地專業成長與學習(DuFour, DuFour, Eaker, Many, 2006)。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具有不同於一般團體的特徵如下(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張新仁、馮莉雅,2011):
共同願景、價值觀與目標:
建立共同願景、價值觀,並深植在成員的內心與心智,是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首要條件。唯有如此,才足以凝聚成員共識,形成共同的信念與態度,並據以規劃共同努力的方向與具體目標。然而,這一切都不可偏離「關注學生的學習」。
協同合作─聚焦於學習: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基本結構,是組成具有共同目的的合作團隊。透過社群中教師同儕的共同努力,以實現為所有學生提供高水平學習的根本目的。相對地,藉由發展高效能的教師專業學習團隊,把有意義的合作融入到學校生活,方可培養出教師合作的文化。然而,合作本身不是目的,合作的目的才是重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協同合作的目的是專注在學生的學習,共同關心的課題為:
我們期望學生學會什麼?
我們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學會了?
如果學生還沒有學會,我們該如何處理?
如果學生早已學會了,我們又該如何處理?
而同儕合作的方式,包括:共同學習與探究、相互分享教學實務、共同將所學付諸行動與檢驗。
共同探究:
傳統以來,教師文化侷限於單打獨鬥,專業成長模式以參加校外研習、學分學位進修居多,大多脫離日常教學實務。然而,透過相互合作與協助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增能可以不假外求,專業成長與學習的內容也能直接與教學脈絡相連接,有助於實際應用於任教的班級與學校。社群成員可以透過專業對話、經驗交流、分享資訊、楷模學習來擴展專業知能;經由一起讀書、共同觀看影帶與討論來獲取專業新知;也可以共同探究教學的「最佳實踐」,比較「實際現況」的落差,尋求新的方法、測試這些方法,然後根據測試結果進行反省與調整,並應用於日常教學實務。
分享實務:
傳統以來強調教師間的競爭,造成教師孤立隔閡的文化。然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把同儕檢視教學檔案、同儕觀課與回饋,視為社群成員進行專業成長與學習的必要內容。其目的不同於教師同儕評鑑,不是在進行教學評鑑,而是透過彼此的教學觀察與「同儕互助」 的歷程(Peers Helping Peers Process),持續不斷改善教師個人與學校整體的教學效能,以便確保學生接受到質量一致的教學。然而,同儕教師願意接受教學觀察與回饋,分享成功與失敗經驗,都必須優先建立在社群成員相互尊重與信任、願意坦誠溝通的基礎上。「同儕觀課與回饋」也要建立一套可遵循的觀察前、觀察中與觀察後程序,以及共同的教學規準,並由被觀察者決定觀察的重點。
實踐檢驗─有行動力,從做中學:
專業學習社群是行動取向的,願意嘗試與創新,社群成員需將其目標與理想轉換成實際的行動。共同學習不是只有討論,而是一起去做、付諸實踐、從做中學,並且針對結果和影響結果的因素進行反省,發展新的理論、嘗試新的試驗、檢驗其成效,這正是所謂「實踐檢驗真知」。
持續改進:
專業學習社群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永遠不滿足於現狀,以及不斷地尋找改進之道。一個社群若要持續不斷地改進,其成員必須考慮下列幾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的共同目的與願景為何?我們希望達成的目標為何?我們採取的改進策略為何?我們評估改進成效的標準為何?
檢視結果:
專業學習社群發展共同的目的、願景、價值觀與目標,進行集體的探究,建立合作的團隊,採取行動,以及著重於持續的改進,所有這些努力必須以確切的學生學習結果,而非教師的教學意圖,作為評估教師教學成效和持續改進的基礎,否則便會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換言之,需要蒐集和分析學生相關的學習證據與資料,以判斷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成效,並作為促進持續改進的依據。可蒐集和分析的學生學習數據與資料包括:學生出席紀錄、獎懲紀錄、德育表現、學習態度、教師評量學生學習的資料(包括課堂習作、回家作業、平時小考、學校段考、高中基測或大學學測)等。此外,成功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師生雙方皆能受益,因此也同樣可觀察到教師在專業成長上的收益,包括團隊成員可能參賽教學創新、教學卓越、行動研究評比而獲獎。
  綜上所述,「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以學校為本位,以關注學生學習為主體,採同儕合作方式,重視結果取向,用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平台。依據整體學校發展方向,所形成的不同專業學習社群,促使學校成員在共同願景和目標的指引下,共同關注和學習如何改進教學實務,並結合集體智慧與力量,透過具體的行動方案,一起為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果而努力。

貳、支持性條件
  什麼是影響「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成功的關鍵因素?學校行政應責無旁貸提供哪些誘因來協助「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這些涉及到社群本身的組織與運作,以及學校行政的支持系統兩個層面。

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成功的關鍵為何?
  首先要有合適人選擔任領頭羊;其次,參與社群的教師要有正確的心態。
召集人領頭羊的特質:
社群召集人要有熱忱、無私的投入精神,使人信服的專業素養,勇於嘗試與創新的使命感,適當的成員工作分配,善用校內外資源與人力,善於成員情感的聯繫,能凝聚共識、整合分歧意見,樂於肯定、鼓勵夥伴教師,具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能營造開放、正向、尊重共識的討論環境。
社群成員的關係:
成員人數不求多,但求志同道合,彼此認同理念與目的。最重要的是,彼此高度信任(是指專業上的信任,而非私人關係的信任),願意坦誠溝通,尊重不同意見,並願意參與,視「同儕間的專業合作」為責任。如此才能做到專業分享不藏私、相互支持與打氣的氛圍。

二、學校行政應如何支持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學校行政建立制度與支持性環境、校長分享領導權,都是促進學校成功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無形力量。
制度建立與環境支援: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成功發展,端賴學校行政提供實質後盾,包括:
安排教師共同合作和討論的時間。
給予相關的資源和設備,包括:經費、聚會空間、資訊設施、圖書與網路資源、社群成員溝通交流的網路平台等。
提供學校教職員必要的培訓內容。
定期關懷、支持與肯定各社群召集人。
安排每年的校內成果分享或對外發表交流。
校長分享領導權:
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校長可以經由分享學校願景和核心價值來領導老師自發性成立專業學習社群,而不是給老師制訂一堆規矩和程序。校長需轉變領導形態,不再是集權力於一身的傳統形態,而是下放權力,分享領導權,邀請有才華、能力的老師一同參與學校決策,並提供相關的訊息與訓練,讓老師有做好決定的本事。透過分享領導權,讓教師擁有較大的專業自主性,發展教師領導能力,能參與或影響學校的決策,並承擔做決定的責任。這種領導並非是指擔任正式的領導職位,而是指能發揮的功能與影響。

參、價值與功能(Why
一、組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目的
  以下分從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學習和學校文化等方面,說明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價值(孫志麟,2008;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張新仁、馮莉雅,2011)(Roberts Pruitt, 2003; Hord,2004; Hipp, Huffman, & Pankake, 2008;孫志麟,2008):
減少教師之間的孤立與隔閡:
教學工作充滿變化性與創新性,每位教師難免遇到困難與障礙,透過專業學習社群的成立,教師互相支援和打氣,不僅增進彼此情誼,且形成集體智慧,減少教師間的孤立與隔閡。
激發教師進行自我反思與成長:
傳統學校由於科層體制或文化氣氛不佳的關係,教師多不願意提出與行政不同的觀點,以免被視為問題老師。但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透過分享領導權,讓教師擁有較大的專業自主性,不是光會聽令行事的人,因而激發教師必須自我反思與成長,以做出較佳的決策。
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與集體效能:
在專業學習社群中,經由觀察優秀教師的教學以及他們對教育的熱忱,讓其他教師見賢思齊。另外,透過集體合作,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教師們不會各行其事,分散彼此的力量。
促進教師實踐知識的分享與創新:
在專業學習社群中,教師的學習係圍繞在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教師在合作發展課程、共同設計教材、討論教學問題的過程中,分享成功與失敗經驗,並更新他們對教學的認識與理解。
提昇教師素質,進而拉高學生學習成效:
在專業學習社群中,不僅希望教師素質提昇,其最終的目標乃在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生學習成果好,也意味學校效能高。
促使學校文化質變,行政教學相輔相成:
透過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營造出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一體的概念,行政全力支援教學,進而帶動學校樂於討論的文化氛圍。

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可達成的功能
  組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不單是教師個人專業的精進而已,重要在於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甚至是擴及學校文化的轉變。簡言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功能包括(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張新仁、馮莉雅,2011):
交流彼此的教學理念與實踐,擴展專業知識。
更有效地解決教學實務問題。
增加更多理念、研發教材與教法。
更有系統地幫助新教師。
提昇學生學習成效。
增加學校成員間的信任與尊重。
彼此提供鼓勵和精神支持,使教師不畏於嘗試與創新。
教師擔任領頭羊的角色,分享領導權,促成更好的決策。
強化學校文化的改變,致力於改進與創新。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功效,係透過學校教師們的集體合作,產生行動力,正是所謂的「團結力量大」、「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經由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集體力量,教師共同關注教學實務的改進,努力提昇學生學習的成效。易言之,透過提昇教師專業,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使師生雙方皆受益。

肆、組織與運作
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形態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組成方式十分彈性而多元,可以有以下各種形式(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張新仁、馮莉雅,2011):
採年級形式:
如職業類科畢業班教師可組織實習社群,共同研發教育實習帶領方式,使學生有效地結合校內專業知識與校外實務現況,提昇實習成效。
採學科(群科)/學習領域形式:
如組織社會領域、自然領域等專業學習社群等,以共同備課方式,精進教學內涵、改進命題、辦理領域統整之活動。
採學校任務形式:
如因應國科會科學教育處的高瞻計畫,成立「全校性科學探究課程」專業學習社群,以研發和實驗以問題解決為學習核心的跨學科課程發展計畫。
採專業發展主題形式:
打破年級、科別,教師依共同關注的議題,組成不同主題的專業學習社群。如:
「班級經營」專業學習社群:學習如何有效訂定班規、營造學習氣氛、處理級務或導師工作。
「融合教育」專業學習社群:學習如何讓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級內與一般學生一起學習,得到適切的教育並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品德教育」專業學習社群:學習如何引導學生養成德心、德行、德性。
「閱讀教學」專業學習社群:學習如何引導學生有效的閱讀。
「應用電子白板教學」專業學習社群:學習如何結合電子白板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新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由教學輔導教師協助新進教師瞭解與適應班級(群)、學校、社區及教職環境,示範與協助教學與班級經營,分享教學資源與資訊,進行課程政策轉化的設計與實施。

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方式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其運作方式十分多元,包括(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張新仁、馮莉雅,2011):
協同備課:
同領域教師可以共同分析上課教材內容,一起討論各單元上課的流程,以及引領討論的方法,也可以共同命題,或發展出一套評量學生作品的規準,或是一起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
教學觀察與回饋:
教學觀察的目的,是想瞭解教師的教學實作表現或師生互動情形。一方面可作為分享個人的教學實務,另方面也可經由觀察者回饋的優點與待改進,作為省思與改進教學之用。觀察方式包括:發展適用的教學觀察規準與工具,選取觀察的重點,進班觀課或是錄影教學,再進行事後回饋。
同儕省思對話:
共同選擇一個焦點進行專業對話,如學生作品實例、試卷答題結果分析、一堂課的教學錄影帶、同儕觀課等,以幫助教師教學或學生學習作省思與改進。
建立專業檔案:
教師專業檔案是展現教師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成果的一種方式。透過專業檔案的建立,教師可以系統地蒐集並整理教學實務,從學生的學習成果,反省其教學的有效性,進而修正無效的策略,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
案例分析:
教師可研讀他人已完成的成功或失敗的典型案例來尋求啟發;或是參與他人正在進行中的案例研討與分析,與他人切磋琢磨;也可撰寫自己的案例,自行省思或邀請他人一同集思廣益,以解決問題。
主題經驗分享:
共同擬定探討的主題,如班級經營、品德教育、作文教學、自然科探究教學等主題,邀請校內外優秀教師、中央或地方教學輔導團成員,作經驗分享與交流,並一起進行探討。
主題探討(含專書、影帶):
共同閱讀專業相關書籍或觀看專業相關錄影帶,進行專題討論,以促進專業成長。
新課程發展:
共同發展和試驗新課程,並作討論與修正。例如:目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處推動以高中職為主體的課程實驗─「高瞻計畫」,鼓勵高中職在大學教授專家指導下,研發創新可行的科學與科技課程,以厚植高中職學生的新興科學與科技素養。
教學媒體研發:
因應學生個別差異的增大及課程鬆綁的趨勢,專業學習社群可以研發特定領域的教材或教學媒體,以符應不同程度的學生,或發展因地制宜的教材或教學媒體給學校學生使用。
教學方法創新:
共同研發和試驗富有創意的教學方法,並作討論與修正。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由第一線的教師們擔任研究者,企圖改善既有的教學實務,以協助學生有效學習。因此,教師先有系統地蒐集教學現況資料,然後構想與選擇適當的介入方案,接著執行所選方案,最後評估執行方案後的成效。若成效不理想,再進一步修正,不斷改進。
標竿楷模學習:
透過參訪辦學績效優良學校或他校同領域的專業學習社群,達到見賢思齊的效果。另外,教師也可以資深優良教師為楷模學習對象,透過觀摩其現場教學或教學錄影,比較自己和專家教學的異同。
新進教師輔導:
可建立校內新手教師輔導機制,以校內教學輔導教師或資深優良教師為楷模典範,引導新手教師學習有效的教學與班級經營策略,以達到教育傳承的效果。
專題講座:
各學科或領域課程不斷改革,一般或學科教學方法日新月異,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式多元化,均可邀請專家給予指導,共同研討。

伍、發展階段(Stages
  運作成功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並非一蹴可及,從開始成立,往往歷經數年的醞釀、磨合、修正,其運作才能成熟穩定。Huffman Hipp 2003)曾提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動態發展三階段觀點,在啟始階段、運作階段、制度化階段,社群的運作各有不同重點與特色(轉引自: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可供參考,如圖1所示。事實上,不同階段的特色並非是絕對的。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也非直線式,而是動態性,有的社群在某一社群特徵層面發展至階段Ⅱ,在另一特徵層面可能還在發展階段Ⅰ。此外,進入發展階段Ⅲ,表示社群運作成熟,但不意味著接下來終止發展,有可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進一步產生質變,改變成立的初衷,轉型至另一種社群形態。因此,該圖有助於瞭解一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目前的發展特徵與發展階段,以及未來努力的空間。
建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階段
階段
啟始階段
階段
運作階段
階段
制度化階段
分享和支持性的領導
培養教師領導力
分享權力、權威 和責任
基於承諾和責任廣泛地參與學校決策
行政人員和教師的行動
共同的價值和願景
價值觀和規範已有共識
關注學生
高度期望
共同願景引導教與學
學生學習和學校改進
集體學習和應用
分享資訊
專業對話
協同合作
問題解決
將所學應用於教學實務
分享個人教學實務
同儕觀課
提供知識、技能與鼓勵
分享新實務成果
提供回饋
客觀分析學生學習成果
提供同儕教練與教學輔導
支持性條件
關懷彼此
建立關係
信任與尊重
表揚和慶祝
勇於嘗試
共同努力促進改變
資源、設備與溝通系統
外在關係和支持教育行政機關、家長、社區
資料來源:轉引自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p.22
【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階段】

陸、結語
  教學專業自主的提昇,除了仰賴教師自身不斷反省與改進外,亦需教師間專業對話,彼此共同分享與討論學科專業、課程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學習與評量等相關議題。專業學習社群的成立,提供教師專業討論與對話的平台。
  為利於推動專業學習社群,學校本身要能建立知識分享的文化和氣氛,同時也要建構一個知識分享的平台;教師之間具有共同目標,願意合作,加上校長和主任等人倡導,專業學習社群就很容易發揮教師專業成長的功能。學校除了可成立各相同學科領域的專業學習社群之外,亦可集合校內跨領域教師或校外夥伴學校教師,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於增進教師同儕的專業成長一定有所助益。
  學校本身是一個學習的社群,透過有組織地和系統地推動專業學習社群,不僅有助提昇教師專業知能和促進組織良性發展,更有利於學生學習。因此,專業學習社群的倡導,將成為未來教育發展和革新的重要課題之一。



參考書目
孫志麟(2008)。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國立中興大學九十七學年度 「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文章。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 台北市:教育部。
張新仁、馮莉雅(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與挑戰。研習資訊281期,頁511

DuFour, R., DuFour, R., Eaker, R., (2008). Revisi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