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升學制度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及師資培育

撰文◎洪婉郡


  暌違十六年的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於八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兩天召開,並圓滿落幕。此次會議,共有960餘位各界與會代表踴躍發言與熱烈討論,形成多項共識,包括成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跨部會專案小組」、成立「因應少子女化對策小組」,大會並安排教育部前部長郭為藩以「現階段教育改革的課題」為題發表演說,並由教育部部長吳清基以「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進行施政報告。吳部長在報告中指出,回顧教育,多年來有很多進步,包括教育機會普及、國教品質提昇、教育現代化發展、師資學力提昇、中輟生人數下降、國際競賽頻創佳績、增加對弱勢的照顧及在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上有大幅成長等。

  本次全國教育會議擬定「現代公民素養培育」、「教育體制與教育資源」、「全民運動與健康促進」、「升學制度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等教育類型、功能與發展」、「多元文化、弱勢關懷與特殊教育」、「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知識經濟人才培育與教育產業」、「兩岸與國際教育」及「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等十個中心議題(教育部,2010e),並於會議前數個月就開始展開分區座談,廣蒐民意,並歡迎民眾參與討論。兩天會議下來共有900多人參與,學者專家、民間團體、立委、監委、教師、校長、家長代表都有,更有100多位民眾參與會議來共同討論。並針對十個中心議題進行分組討論,與會人士熱烈表示意見,會後並達成多項共識,而所有共識未來將做成「教育政策白皮書」,作為未來教育的施政規劃。以下就本次會議的主軸、升學制度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議題及師資培育相關的議題等三大部分加以介紹。

壹、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主軸
  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以「精緻、創新、公義、永續」四大主軸,貫穿教育革新的十大中心議題,以展現「新世紀、新教育、新承諾」的願景。其重要意涵為:(教育部,2010e

一、精緻─提昇教育全面品質
  增進我國教育體制的行政效能,並以宏觀穩健與多元前瞻的策略,營造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的教育環境,促使教育歷程的有效學習及其成果的質量提昇,進而引導學習者自我實現,且具備現代公民素養,並涵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備的優質人才。

二、創新─激發教育多元活力
  展現我國教育的特色與既有優勢,並檢討歷年教育改革成效,結合國際趨勢與當代教育新知,培養學習者具備創意思考、解決問題、批判反省,以及運用新興科技且融合美學的知能,以厚植國力,並邁向知識經濟與產業升級。

三、公義─彰顯教育深度關懷
  秉持教育的公平正義理念與資源的合理分配原則,並兼顧個別特殊需求、尊重多元文化差異,以及關懷弱勢群體的教育政策,進而提供學習者在基礎教育與升學制度方面,享有教育機會均等與積極平權的待遇,以彰顯自由民主社會的人文關懷精神。

四、永續─促進教育長遠發展
  強化我國教育網絡革新的動力,並培養專業精良的完備師資與行政人才,進而協助學習者型塑歷史意識與全球視野的襟懷,且建構世界公民的終身學習平臺,以促進國際間的交流合作與良性競爭,並積極致力於人類自然與文化資產的延續與發展。

貳、升學制度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議題
分析升學制度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內涵及五個子議題:
內涵:針對我國現行升學制度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進行討論。在升學制度方面,我國學制採6-3-3-4制,義務教育九年,國中及高中職畢業生的升學,目前都採多元入學方案,雖已放棄單一聯考,但也引發種種爭議。民國九十七年教育部成立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進行研議與改進,希望能夠發揮適性揚才的精神、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升學壓力、引導學校正常教學、消除教育機會不均。惟目前外界對於多元入學方案的入學管道、作業程序、考試技術等仍有許多意見,或質疑公平與公正性,或認為無法降低升學壓力等,此皆亟待檢討改進。
子議題:後期中等學校學區劃分及資源調整與充實、後期中等學校入學方式改進與輔導、大學多元入學方式改進、K-12年課程規劃、教育實驗與生涯輔導。
  本中心議題是針對我國現行升學制度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進行討論。在升學制度方面,我國學制採6-3-3-4制,義務教育九年,國中及高中職畢業生的升學,目前都採多元入學方案,雖已放棄單一聯考,但也引發種種爭議。民國九十七年教育部成立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進行研議與改進,希望能夠發揮適性揚才的精神、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升學壓力、引導學校正常教學、消除教育機會不均。惟目前外界對於多元入學方案的入學管道、作業程序、考試技術等仍有許多意見,或質疑公平與公正性,或認為無法降低升學壓力等,亟待檢討改進。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方面,自民國七十年代起即有延長國民教育之議,但各界意見不一。九十年代呼聲再起,教育部多次委託進行專案研究,但因理念及實務上仍有許多爭議,致未能推動。支持與反對者各有其理,主要爭議點:一、概念內涵與定位不明,正確名稱是「國民教育」或是「國民基本教育」;是否具備義務、強迫、免學費、免試等性質。二、向上延伸三年到十八歲,或向下延伸一年到五歲。三、學區如何劃分與採用何種入學方式。四、明星高中的存廢與定位。五、經費預算的需求與籌措。六、能否減輕學生升學壓力。
  鑒於提供國民十二年共同且優質的教育,需奠基在健全的幼兒教育上,而且是國家新世紀的責任。政府如能訂出長期投資的承諾與時間表,上述的問題自然容易化解,爰本中心議題擬將焦點置於待克服的議題上,以利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故中心議題選定五項主要議題,分別為:一、後期中等學校學區劃分及資源調整與充實。二、後期中等學校入學方式改進與輔導。三、大學多元入學方式改進。四、K-12年課程規劃、教育實驗與生涯輔導。五、幼兒教育強化與精進(教育部,2010a)。其中有關議題五、「幼兒教育強化與精進」之內容則留待下一期有關「多元文化、弱勢關懷與特殊教育」議題時再詳述,其餘則歸納如下:
一、後期中等學校學區劃分及資源調整與充實
  後期中等學校學區的劃分是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很關鍵的因素,其中涉及到家長教育選擇權、公私立學校的學費差距、學校類型及城鄉差距等,以及各地區及各校資源不一的問題,尤其俗稱「明星學校」的歸屬更是極大的難度。而學區劃分的原則與實質內涵更是大家所關注的,伴隨著學區資源的調整與充實,亦是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要特別關注的事項。茲分析現況與問題如下:學區劃分本身無法獲得一致的共識;根深蒂固的國中小強制學區概念易造成溝通阻力;各登記分發就近入學比率達九成,國中基測百分等級(PR)區間相同的學生,選擇跨區就讀的大學學測成績,普遍不如就近入學者;私立學校學區劃分問題;「明星學校」的定位及學區歸屬;學區資源的整合與充實;少子女化現象的衝擊(教育部,2010a)。針對上述問題,本次會議之結論暨建議事項如下方表1所述:

【表1 子議題一之會議結論暨建議事項】
會議結論暨建議事項
說明
掌握學區劃分原則
政府應以「高中職社區化」、「高中職優質化」及「高中職均質化」等政策引導高中職成為優質的學校,再從史與現況出發,務實審慎的進規劃。
在現行高中、高職、綜合高中、完全中學及五專型態的學制下,學區劃分可採行右列方案
學區劃分可採大型學區、中型學區及基本學區等三種方式。
學區推動採漸進式,劃而不分、邊界模糊、隱性學區。
私立學校得採跨區招生。
「明星學校」部分招生方式不限中型學區,惟各項補助款得參採學區內學生數比率予以差別分配。
職校特殊職業類科不限學區。
特殊教育對象,得另依十二年安置計畫適性安置。
資源的調整與充實方面
建構各學區的各項軟硬體資源平臺,作為資源充實的參考。
主動針對學區的需求,做有效的資源分配與整合。
透過整筆補助與彈性運用的方式,提昇偏遠地區學校經費效益。
充實偏遠地區學校教職員人力,以縮短學區內各校的差距。
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提昇各校優勢的競爭力。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a)、教育部(2010c)。

二、後期中等學校入學方式改進與輔導
  國中基測實施迄今已九年,但是各種多元管道仍以國中基測量尺分數作為分發篩選之重要參據,因此產生多元能力評量參採比重偏低、國中學生升學競爭壓力未得緩解、高職申請入學名額報到率偏低、學生未能適性選擇高中職就學等問題。原期以國中基測作為入學門檻,申請入學導引適性分流,多元管道以實現多元選才等理念,未能完全體現。現行升學制度,免試入學(免考國中基測入學)方面,在辦理模式的比例、學生參與的比率及外界對該案推動之憂慮等問題。在考國中基測入學方面,由於欠缺其他可參考依據,於是基測成績成為高中職入學的主要憑藉,遠離本意。此外,國中教師、學生與家長認為「一綱多本、考綱不考本」遂兼習多本而加深教學與學習負擔與壓力,對教育理念仍有疑慮。為能給予每位學生優質的教育環境,多元適性的發展,應以漸進彈性、因地制宜等原則,穩健逐步調整多元入學方案,以實現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教育部,2010a)。針對上述問題,本次會議之結論建議事項如下方表2所述:

【表2 子議題二之會議結論暨建議事項】
會議結論暨建議事項
說明
維持多元入學精神
配合十二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宜在現多元入學方案基礎上逐步改進,以「免考國中基測後入學」及「考國中基測後入學」種主要方式並存,允許彈性、因地制宜。
讓「免試入學」漸成為主要入學管道
對現行擴大方案所規劃實施期程與比率,本於彈性及因地制宜,逐漸擴大。
高職與五專優先逐步擴大免試比率。
私立學校優先擴大免試比率。
升學競爭較小的地區或高中可優先。
經濟文化弱勢學生優先。
維持學區登記、國中薦送及學生申請三種模式。
明定推動期程,逐步落實主要配套措施。
考國中基測後入學成為次要管道
保留國中基測,以做為變革安全閥。
基測轉型。
持續改進作業技術。
強化國中生生涯輔導,落實探索課程的實施,鼓勵高中職協助擴大辦理技藝教育學程,並發展適當生涯輔導探索工具。
強化學生生涯輔導
加強生涯輔導課程。
實探課程,提供實踐性的探課程,讓學生有機會體驗,以選擇適性的群組。
發展適當心測驗工具,委託相關機構修訂或新編所需性向測驗等相關工具。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a)、教育部(2010c)。

三、大學多元入學方式改進
  推動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一直是教育部的教育改革主軸之一;此乃提供多元入學管道使大學教育更多元化,並發展與維持各類不同高等教育機構及其特色。自民國九十一年實施多元入學方式後,大學多元入學制度較過去單一的聯考制度來得多樣化,但也產生不少問題(教育部,2010a)。下表3將依現今多元入學方案有待深入檢視及探討之現況,歸納下列四個問題,並說明本次全國教育會針對改進大學多元入學制度所提出的發展策略:

【表3 子議題三之會議結論暨建議事項】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甄選入學在多元發展及偏鄉、文化不利學生扶助上,仍有努空間
配合大學類型多元發展特色,入學與就讀管道多元化。
擴大辦理大學繁星計畫,平衡城鄉學生升學機會。
升學機會的擴增,如何兼顧學生素質,仍有待審慎因應
訂定合宜之大學錄取最低登記標準,提高大學招生品質。
大學甄選入學比率審慎放寬,發展標準化的甄選入學申請表件。
各入學管道的實施成效仍有待深入追蹤探討
合理降低指定考試的採計科目數。
開放大學與四技二專招生交流,兩種並立體系使入學進路更為平等。
針對各入學管道進行持續性實施成效評估。
四技二專入學遭遇同問題
有條件開放符合特定條件之大學單獨辦理招生。
以簡化、適性、整併、彈性四方向進行技專校院多元入學改革。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a)、教育部(2010c)。

四、K-12年課程規劃、教育實驗與生涯輔導
  我國K-12 教育在課程規劃、教育實驗與生涯輔導之發展機制,現今仍存在著未臻成熟與亟待檢討改進之處(教育部,2010a)。下列表4、表5與表6將依現今我國K-12 教育在課程規劃、教育實驗與生涯輔導之現況,歸納出下列問題,並說明本次全國教育會針對改善上述三項議題所提出的發展策略:

【表4 子議題四之問題分析暨發展策略-K-12 教育課程部分】
現況與問題分析
會議結論暨建議事項
國家課程發展機制未臻健全
成立常設性的課程研究與發展機構,長期研議及規劃課程。
K-12各階段課程規劃時程並一致,各階段課程規劃也會有因故延遲的現象,以致無法及時銜接
建立以研究為本的課程發展機制,連結課程政策形成及落實課程實施。
學前、國小、國中至高中(職)學制與課程的銜接,宜力求一貫性。
縣(市)教育局處於課程發展過程,仍待發揮積極角色
落實各層級課程行政職責,並建立「中央─地方─學校」課程與教學推動機制與輔導網絡。
學校課程發展工作有待強化
健全學校課程研究發展的組織。
K-12 課程綱要中規定的必選(修)課程及合學習節,仍有討的空間
K-12課程規劃要溝通觀念適時修正;實施採漸進原則,不斷實驗評鑑。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a)、教育部(2010c)。

【表5 子議題四之問題分析暨發展策略-教育實驗部分】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教育實驗計畫想與實際差距有待縮小
強化教育實驗多元支援系統,提供相關專業資源。
對於學校型態及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支援系統明顯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輔導機制有待強化
建立主動輔導機制,積極提供專業協助。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缺乏健全的評鑑機制,教育品質難以掌握
定期辦理教育評鑑,掌握辦學教育品質。
師資素質程度不一,可能影響教育實驗的學習效果
提供相關人員進修管道,積極提昇師資素質。
教育實驗的學習成效評估困難,教育成效難以判斷
辦理學生學習評量,瞭解學習成效,並進行補救教學。
研究修訂高中職階段自學學力鑑定考試方式,以滿足在家自學者之升學需求。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a)、教育部(2010c)。

【表6 子議題四之問題分析暨發展策略-生涯輔導部分】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生涯教育課程缺乏整體規劃,中等教育階段前後期出現斷層
將生涯教育列為核心課程,規劃 K-12生涯發展課程,並補助研究發展,提供改進建言及實用測驗。
課程教材相關資訊欠缺整合,且未能及時新,師生家長不易獲取最新相關資訊,且運用困
建置生涯輔導資訊總平臺,提供多元即時資訊。
專業師資及輔導人力不足,影響生涯輔導功能
培育充足之師資及輔導人力,發揮生涯輔導功能。
學校因升學競爭壓,生涯輔導不易落
兼採督導、評鑑與輔導,落實學校生涯輔導。
技藝教育改革方案仍待推廣,增進學生的深入認
辦理多元進路試探與輔導,持續推廣技藝教育發展方案。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a)、教育部(2010c)。

參、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相關議題
分析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的內涵及五個子議題:
內涵:教育是提昇國家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的關鍵。我國於民國八十三年修正《師範教育法》為《師資培育法》迄今十五年多來,師資培育政策變革甚鉅,從一元化、計畫性、公費制、分發制,改為多元化、儲備性、自費制、甄選制,期以多元開放之師資培育理念來提昇師資專業。本中心議題以「提昇師資素質,建立良師典範」為核心概念,兼顧師資職前、在職培育、教育學術研發與地方教育輔導等各項整全發展策略,期能培育具有師道精神,並承擔教育工作志業之良師,以符應社會期盼。
子議題:孕化教育志業良師,發揚師道文化典範;宏觀發展師資質量,確立師培品保機制;發展師培重點大學,導引創新師培模式;建構充裕公平環境,優化偏鄉教師素質;深耕教師進修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是提昇國家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的關鍵。我國於民國八十三年修正《師範教育法》為《師資培育法》迄今十五年多來,師資培育政策變革甚鉅,從一元化、計畫性、公費制、分發制,改為多元化、儲備性、自費制、甄選制,期以多元開放之師資培育理念來提昇師資專業。
  面對多元化師資培育發展趨勢,本中心議題針對以下五大主要議題探究:
「孕化教育志業良師,發揚師道文化典範」:推動敬師月,辦理全國敬師活動;建構我國之教師發展架構;強化生活教育與服務情懷的師培制度;推動師培大學教授之專業成長活動等相關參考策略。
「確立教師品保機制,宏觀發展師資質量」:提出完備師資生遴選與輔導淘汰機制;推動師資培育單位評鑑認可制;確立實習檢定流程與配套機制;研議教師資格檢定考試列為國家考試由考試院主辦等相關參考策略。
「發展師培重點大學,導引創新師培模式」:推動專業發展學校,強化臨床教師團隊;強化中小學教學實務研究之師培大學;推動優質公費生制度;建立區域教師專業發展資源整合中心等相關參考策略。
「建構充裕公平環境,優化偏鄉教師素質」:建立偏鄉彈性教師員額編制制度;提昇偏鄉教師之多元文化素養與對弱勢學生教材教法之知能;推動都市教師至偏鄉服務之獎勵制度。
「深耕教師進修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動將教師專業發展視為應盡的工作職責;教師自主成立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教師專業成長評估機制;建立教學為主軸的教師專業成長進階機制等相關參考策略。
  本中心議題以「提昇師資素質,建立良師典範」為核心概念,兼顧師資職前、在職培育、教育學術研發與地方教育輔導等各項整全發展策略,期能培育具有師道精神,並承擔教育工作志業之良師,以符應社會期盼(教育部,2010b)。
一、孕化教育志業良師,型塑師道專業典範
  社會多元發展與變遷快速,社會大眾對於提昇教師素質的期待更加殷切,對於受業於良師以開展學生潛能的期望更深。社會大眾期待新世紀展現新教育,而新教育需要優秀專業之教師,更需要型塑新師道專業典範,方能以社會的整體力量來共同推動教育的發展(教育部,2010b)。下表7將依現今教師的教育現況,歸納出下列五個問題,並說明本次全國教育會針對改善師道專業所提出的發展策略:

【表7 子議題一之問題分析暨發展策略】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教師角色與期待有待重新定位
建構完整的各階段師資培育發展圖像:
整合理想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能力、倫理、態度等內涵
成立「師資規劃暨培育司」負責師資培育與規劃,以統籌全國師資培育相關事項。
落實推動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兼顧職前與在職的永續專業發展。
以「培育」與「致用」合作的循環機制形成理論與實務交互檢證的動態發展機制。
建立教師專業標準作為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之依循規準。
整合外顯與潛在課程的中小學師資培育活動尚待強化
精進中小學師資培育課程之內涵,推展多元活動:
以培育中小學良師為目標來規劃各式專業化課程。
強化中小學師資生之服務學習,提昇師資生之公民責任與社會意識。
強化中小學師資生之生活教育,型塑教育專業精神。
師資生的專業認同與承諾待提昇
推動師資培育大學擔任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授之專業成長。
教師專業新形象未適度型塑與彰顯
喚起社會大眾對教育專業特性之認知:
加強推動各類之教師專業活動,型塑專業形象。
強化宣導以肯定教師工作的社會價值。
釐清教師工作職責,建立合理之角色期望。
落實優質專業之師資培育與精進活動:
鼓勵師培中心或學系結合學院資源辦理師資培育。
開展多元的進修活動以協助教師專業精進。
一般大學及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之教授專業成長社群待強化
推動一般大學教授之培育、評鑑與專業成長機制:大學教授應由進修平臺、同儕對話、參加研討會、教學觀摩等方式,理解高等教育理論、大學教學方法、生命哲學及人際溝通等,發展專業成長機制,以不斷提昇專業素質。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b)。

二、確立教師品保機制,宏觀發展師資質量
  師資培育課程與教學之總體師資培育能量,近年來因轉型與師資生就業困難等不利因素而漸削弱,職前教育、資格檢定與教師的甄選、任用在數量與品質的控管上未能緊密聯結與計畫性配合,至於不適任教師亦缺乏適當之管控機制(教育部,2010b)。下表8將依現今師資培育現況,歸納出下列五個問題,並說明本次全國教育會議針對改善師資培育品質所提出的發展策略:

【表8 子議題二之問題分析暨發展策略】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儲備師資供給充裕,教師職缺需求銳減
推動師資培育數量調控方案,完備師資供需評估機制,以近三年教師甄選平均錄取人數之適當倍率(如2.5倍)為基準,兼顧特殊類科/領域師資需求,合理適量培育師資。
現職教師在理論與實務運用及班級經營表現的落差問題
結合教育學程檢討各階段類別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內涵與學分數,強化學生統整課程能力、現場體驗、現場教學暨服務學習等面向之師資職前培育課程,以符應中小學教師教學實際需求。
師資培育機構評鑑的功能與目的未能相互符應
強化師資培育機構評鑑之專業性與回饋改善機制,師資培育機構評鑑認可制度,以促進師資培育大學培育單位及教學資源整合,強化授課教授教學研究、專業成長與學生修課輔導功能,確保辦學品質。
實習制度與教師證照制度未能符應「教師專業標準本位」之期待
落實師資培育「培用合作」機制,以符合任教學校之所需確立實習和檢定流程及其相關配套措施。
對於不適任教師的處理
落實學校教師輔導諮商機制、完備不適任教師處理之作業流程,積極處理不適任教師。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b)。

三、整合師資培育資源,導引創新師培模式
  開放過量的師資培育策略,致使師資培育資源擴散,並缺乏整合與系統性地進行,課程實施未達理想,師資培育制度有待重整,並鼓勵師培大學發揮重點特色(教育部,2010b)。下表9將依現今師資培育現況,歸納出下列四個問題,並說明本次全國教育會針對整合師資培育資源所提出的發展策略:

【表9 子議題三之問題分析暨發展策略】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教育專業養成潛在課程闕如
運用原有教育專業之教授,投入各該大學有關提昇卓越教學之實踐與研究。
建立重視品格培育的特色。
學生學習活動缺乏系統
規劃「系統性」師資培育課程活動,改變片段式師資培育方式,統合全校之師資培育課程與教學。
師資培育單位教授逐漸忽略教學服務,職前師資培育課程過於理論化
強化研究中小學課堂教學之實務研究與教學,推動專業發展學校,強化臨床教師團隊。
師培大學與地方教育輔導的關係弱化
師培大學與縣(市)政府及中小學成立夥伴關係。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b)、教育部(2010c)。

四、建構充裕公平環境,優化偏鄉教師素質
  現今雖然政府透過各項措施補助偏鄉學校,但偏鄉地區教育及師資條件仍相對較弱,不利於追求實質社會公平正義。如何優化偏鄉教師素質,仍有待觀察全局的統整策略並予以法制化,以穩定偏鄉師資來源,安定教師生活,充裕各學習領域與議題所需之專長教師,提供教師在職進修的機會以促進其專業發展,提昇教師對在地文化的認知,以利於教學及和社區之間的互動(教育部,2010b)。下表10將依現今偏鄉教師之教育現況,歸納出下列四個問題,並說明本次全國教育會針對改善偏鄉學校教育與教師素質所提出的發展策略:
【表10 子題四之問題分析暨發展策略】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優化偏鄉教師素質,以落實教育機會均等
穩定師資的來源:
改善偏鄉地區生活機能與增加優惠措施。
以公費培育偏鄉教師。
推動都市教師至偏鄉服務之獎勵制度。
使學生從充裕的教師獲得適當的教育
建立彈性制度以充裕教師:
建立彈性任用在地專案教師支援教學與輔導制度;鼓勵都會區優秀教師商借至偏遠地區學校及提高偏遠地區學校服務之資積採計。
建立共聘教師制度。
偏鄉學校的公平充裕措施之效益
提昇教師在教學與行政服務的素養:
促進教師與社區或學區的互動。
在偏鄉教師的養成階段宜加強在地文化教育的學習與體驗。
偏鄉教師職前教育或在職進修宜加強對弱勢學童的教材教法的學習與研發。
造成偏鄉師資問題之綜合因素:受限於法規或制度,致使經費分配未能因地制宜、教師流動率高、部分領域缺乏適當之專長教師未針對弱勢學童之特質培育適當之教師
調整教育優先區計畫的經費補助。
提昇師資素質與推動學校績效獎金方案為優先項目。
推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鼓勵偏遠教師透過同校教師們合作探究和解決問題。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b)。

五、強化教師進修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知識更新愈來愈快,學生個別差異趨向多元化,社會上一般人及家長對於教師專業工作品質的要求日益殷切。面對這樣的情勢,教育專業知識的變遷已不再是數量累積上的差異,而是對教師專業素質要求的轉變。民國九十二年九月舉行之《全國教育發展會議》,明白宣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並指出:為確保教師教學能力的持續提昇及與新課程內容的銜接性,必須將教師進修相關規定具體化。此外,也應提供優質的教師進修課程,以因應並滿足教師需求,教師進修相關單位需寬籌提供各種教師在職進修方案的補助經費,建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主軸之終身學習式的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習進修理念(教育部,2010b)。下表11將依現今我國教師專業進修之現況,歸納出下列五個問題,並說明本次全國教育會針對強化教師進修機制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所提出的發展策略:
【表11 子題五之問題分析暨發展策略】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現有教師工作繁雜不利於進修成長,且部分教師安於現狀並未進行專業成長進修
教師進修法制化,將教師專業發展視為應盡的工作職責和應有之權利。教育部應正視教師工作繁重,專業發展時間與備課、教學及學生輔導時間產生競合的困擾,檢討及調整教師工作量,使教師得以兼顧專業發展及本職工作。
規劃區域性進修機制,開設遠距教學或網路線上學習。
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日,進行全校性教師專業成長活動。
建立教師專業成長評估機制,檢討教師專業發展方案。
部分教師研習進修未符合教師實際需求或未能結合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進修與培訓課程應建立前端與後端的品質管控機制。
補助及獎勵中小學教師進行教學專題研究或教材教法研發。
鼓勵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第二專長進修,鼓勵取得教育專業碩士學歷。
校內缺乏專人協助教師專業發展
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推動學校本位的專業成長。
建立「教學輔導教師」(mentor teacher)制度。
鼓勵各高中建立研習區域策略聯盟機制。
全國教師專業發展資源未能有效整合
試辦初任教師試用制度,加強前端品質管制。
整合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資源。
建立教師專業成長護照,建立電子式專業成長紀錄。
學校─地方─中央教學輔導三級制缺乏法制化
結合教師進修與專業發展,提供教師行政與教學分軌進階途徑
建立校內同儕評鑑人員與教學輔導教師的培訓、認證與進階制度。
建立組長、主任、校長行政進階進修制度,持續促進學校行政人員的專業成長。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b)。

肆、結語
  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經各方學者專家、民間團體、立委、監委、教師、校長、家長代表的共同針對現今教育問題進行對話與討論,最後決議和結論出兼具專識和民意的整合性共識。教育部將對會議結論轉化成為具體可行的推動策略,往後將彙集成未來教育政策白皮書,納入各司處年度工作計畫中,編列預算、分工執行,並列管進度及績效,以促進臺灣邁入知識經濟社會的理想。會議之結論仍不免有各方對會議結論之意義與可行性感到質疑,因此政府更需對於教育政策的重大變革與推行,審慎精緻規劃推行的配套措施,才能夠獲得更多數師生家長的支持。本文特別針對本次全國教育會議中,升學制度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及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之議題加以彙整論述,協助讀者瞭解此兩項會議主題之內涵,以及未來教育政策之核心價值。



參考書目
教育部(2010 a)。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討論資料─04升學制度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上網日期:2010-10-30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教改─十大議題04.pdf
教育部(2010 b)。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討論資料─07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上網日期:2010-10-30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教改─十大議題07.pdf
教育部(2010 c)。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十大中心議題全民論壇之結論與建議。上網日期:2010-10-30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10
教育部(2010 d)。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導。教育部電子報425期 。上網日期:2010-10-30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num=425
教育部(2010 e)。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討論資料─構築百年新教育發展藍圖─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的源起。上網日期:2010-10-30http://www.edu.tw/files/ site_content/B0010/整體規劃.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