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現代公民素養培育

撰文◎陳明(補教名師)

  暌違十六年的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於八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兩天召開,並圓滿落幕。本次全國教育會議擬定「現代公民素養培育」、「教育體制與教育資源」、「全民運動與健康促進」、「升學制度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等教育類型、功能與發展」、「多元文化、弱勢關懷與特殊教育」、「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知識經濟人才培育與教育產業」、「兩岸與國際教育」及「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等十個中心議題(教育部,2010a)。因範圍涵蓋面甚廣,本篇僅就上述十大議題中內容涉及「現代公民素養培育」的部分加以分析歸納,讓同學應考時能有所瞭解。以下就本次會議的議題與「現代公民素養培育」有關的內容一一加以介紹。主要內容皆自教育部相關網站中有關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資料中摘記整理。


壹、現代公民素養培育內涵與六個子議題
析現代公民素養培育的內涵及六個子議題:
內涵:係指強調教育要以人為主體的思維方式,培養跨越國家界限的網路公民、世界公民與生態公民。現代公民需具有多元知識的深廣度,以及思辨和溝通能力,具開放、多元、批判的精神,並彰顯主動、積極及參與的行動力。
子議題:分別為:生命與品德教育;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資訊、科技與媒體教育;生態與環境教育;安全與防災教育;藝術與美感教育等。
  「現代公民素養培育」強調教育要以人為主體的思維方式,培養跨越國家界限的網路公民、世界公民與生態公民。現代公民需具有多元知識的深廣度及思辨和溝通能力,具開放、多元、批判的精神,並彰顯主動、積極及參與的行動力。
  本議題由當前我國社會大眾與教育政策關注,且為世界發展趨勢的六個子議題組成,其分別為:生命與品德教育;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資訊、科技與媒體教育;生態與環境教育;安全與防災教育;藝術與美感教育等。「現代公民素養培育」在本次全國教育會議中有關發展策略方面,較重要者大致有以下內涵:(教育部, 2010b

生命與品德教育
  較重要者,包括:「形塑生命與品德教育目標和內容的具體可行共識」、「檢視調整並落實生命與品德教育納入各級學校課程的方式」、「建構生命與品德教育教材教法實施策略獎勵機制及資源網絡」等內涵。

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
  較重要者,包括:落實文化發展的溝通與對話機制、友善校園環境之建立、加強組織與資源之規模、增加資源以落實「融入」式課程及有系統之本土教材之研發與扣緊實務的師資培育等。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
  較重要者,包括:落實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各階段課程實施中扎根實踐、解決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課程與教材教法以及其評鑑之困境、增強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在職以及職前師資培訓、鼓勵家長與公民參與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研習與提供資訊等。

生態與環境教育
  較重要者,包括:生態與環境教育相關行政與資源整合;支持生態與環境教育的研究;發展具生態平衡、環境正義與社會關懷的生態與環境教育課程;落實執行深度自然體驗之戶外教育;落實環境教育法,並擬定教育部環境教育白皮書,藉以營造優質校園生態與提昇全民生活環境素養等。

安全與防災教育
  較重要者,包括:設立專責單位或專人負責統合安全與防災教育、系統化統合安全與防災教育推動策略、安全與防災教育的實施應與生活相融合,並強調能力及尊重價值觀的培養、考量立法支持安全與防災教育、強化現有師資安全與防災專業素養、因應社會重大安全與防災議題,應有多元的推動策略、檢視安全與防災教育現有評鑑機制,並訂定評鑑機制與指標等。

藝術與美感教育
  較重要者,包括:藝術與美感教育相關行政與資源整合、增強藝術與美感教育師資專業與致力公務人員美學培育、藝術與美感教育之課程與教學規劃、促進藝術與美感教育研究與發展、藝術與美感教育之產學合作與城鄉分享、營造藝文社會與增進生活素養優質化。

一、子議題一─生命與品德教育
分析生命與品德教育的現況與問題及發展策略。
  生命教育與品德教育一直是我國近十餘年來教育政策關注焦點之一,就生命教育而言,從教育部訂定民國九十年為生命教育年、設置生命教育相關網站、推出各類短中長程生命教育計畫和師資培育、設立「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諮詢小組」,以及訂頒〈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畫〉(99102年)等生命教育推動重點。而品德教育部分,教育部於民國九十三年訂頒「品德教育促進方案」(5年計畫),其次,教育部委託設置「品德教育資源網」為推動品德教育的資訊平臺,並施行「品德教育績優學校」等表揚措施;亦於民國九十六年訂頒「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民國九十八年教育部訂頒第二期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五年計畫。但近幾年實施下來,易存在了一些問題,包括:生命與品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常流於各自表述且過於抽象;檢視調整並落實生命與品德教育納入各級學校課程的方式;生命與品德教育運用的教材教法和實施策略良莠不齊;生命與品德教育可藉由評鑑以瞭解其成效的觀念仍受質疑;生命與品德教育的師資培訓質量及各級行政支援實顯不足;生命與品德教育推動中家長和民間團體的定位不清且資源分散;生命與品德教育推動中社會環境和成人身教的負面影響甚鉅;生命與品德教育較乏長期且有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徵研究等。下列表 1為上述問題分析與因應的發展策略:

【表1 子議題一─「生命與品德教育」會議結論暨建議事項】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生命與品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常流於各自表述且過於抽象
鼓勵學界針對我國生命與品德教育的議題進行探究
提供生命與品德教育多元對話與論辯的機會。
召開生命與品德教育論壇以聚焦討論並逐步形成共識。
檢視調整並落實生命與品德教育納入各級學校課程的方式
檢視、調整並落實幼教、國小階段與國中階段生命與品德教育課程納入方式。
生命與品德教育運用的教材教法和實施策略良莠不齊
建立機制獎勵各級學校創發生命與品德教育教材教法。
獎勵研發生命與品德教育教材教法及其實施策略。
鼓勵社會各界發展優良生命與品德教育相關教材教法。
建構生命與品德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溝通平臺和多元資源網絡。
生命與品德教育可藉由評鑑以瞭解其成效的觀念仍受質疑
蒐集生命與品德教育評鑑的各種相關研究與模式建構。
推廣各級學校運用生命與品德教育評鑑的各種模式
獎勵各級學校採用生命與品德教育評鑑機制。
生命與品德教育的師資培訓質量及各級行政支援實顯不足
師培生增列生命與品德教育相關課程並納入檢定甄選。
深化各級學校生命與品德教育相關師資的在職進修與第二專長。
提昇各級教行人員與校長主任等生命與品德教育知能。
營造校園中生命與品德教育氛圍,營造學習者學習典範。
增進生命與品德教育政策落實與支援。
生命與品德教育推動中家長和民間團體的定位不清且資源分散
建立家長、民間與學校推動生命與品德教育合作機制。
鼓勵家長和民間團體推動家長親職教育及一般成人的生命與品德教育。
鼓勵家長或各個民間團體的資源整合與策略聯盟。
生命與品德教育推動中社會環境和成人身教的負面影響甚鉅
加強家庭與社區在生命與品德教育功能。
提供弱勢家庭中生命與品德教育的特殊支援與轉化
提昇社會各界對於生命與品德教育的關注。
增強專業倫理和職業道德知能的重視及其實踐。
生命與品德教育較乏長期且有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徵研究
進行生命與品德教育長期且有系統的理論論述。
進行生命與品德教育有系統的指標蒐集和實徵研究
建立生命與品德教育學術社群,並設立其溝通分享平臺。
支援國內學術社群與國外學術團體互動交流機會。
設置專責單位做為理論研發及實務推廣整合機構。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b)、教育部(2010c)。

二、子議題二─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
分析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的現況與問題成因及發展策略。
  自《教育基本法》通過之後,確立以國民教育權為原則之教育基本法制。在民國九十三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公布實施,更開啟性別平等教育法制化的里程碑。再者,在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通過《教育基本法》之修正,明文以法律禁止體罰。人權教育使學生認識人權的理念與保障機制,而培養其具備人權意識與行動的能力;性別平等教育則使學生認識性別平等的意涵,而能在社會生活中實踐;法治教育則在認識現代法治理念,並培養守法的精神。此三種教育是落實我國的民主化與憲政價值所不可或缺者。但近幾年實施下來,亦存在了一些問題,包括:文化變遷的問題;校園環境的問題;組織與資源的問題;課程與教學的問題;教材研發與師資培訓的問題等。下列表 2為上述問題分析與因應的發展策略:

【表2 子議題二─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會議結論暨建議事項】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文化變遷的問題
地方教育審議委員會發揮多元參與教育政策形成功能。
中央與地方的人權、性別平等、法治等教育論壇建立。
發展中央與地方人權、性別平等、法治等法律諮詢輔導。
建立含人權、性別平等、法治價值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
校園環境的問題
落實友善校園人權環境指標的檢討改進功能。
發展學校本位之友善校園學習改進團隊。
建立友善校園中央與地方輔導與諮詢體系。
學生自治和家長校務參與,以營造友善與和諧之校園。
組織與資源的問題
教育部內部組織再造統整教務、學務、輔導等行政資源。
人權與法治教育之法制化。
建立人權與法治推動委員會與預算,提供專責人力
落實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
逐步推動大專校院、高中職性別主流化政策。
課程與教學的問題
師資培育的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課程列為必修,並納入於教師檢定考試中。
發展與強化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之輔導與諮詢體系。
強化九年一貫課程的「重大議題」課程模式的認知,而能真正落實「融入」的課程模式。
專案補助大學開設人權、性別平等、法治等相關之課程。
教材研發與師資培訓的問題
以常設性機構來發展本土系統的教材與累積教學資源。
以服務學習與實習的方式扣緊實務問題,發展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師培課程。
建立與民間專業社團的合作機制,鼓勵多元化的教材研發。
整合教師研習課程,提昇教師研習之成效。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b) 、教育部(2010c)。

三、子議題三─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
分析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現況與問題成因及發展策略。
  新世紀的傳播科技對教育體系最重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媒體資訊科技與媒介化資訊形構出充滿變貌的媒體環境,在媒體環境中已不知不覺地如同空氣般地重要,並產生廣泛影響時,新的教育內涵與需求已然產生,那就是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是一種「優質公民」的教育,教育對象是全體公民,目的是要造就在民主社會中,對無所不在的媒介化資訊具有主體意志、獨立思考的公民。在許多國家,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已經被認為是未來公民生活裡的一個必要能力之一,而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學習,將從過去強調硬體工具導向,轉變成為重視培養學生批判、合作、傳播、溝通、創意的實踐取向,此是反思、澄清對話與溝通的民主歷程。為落實全民的媒體素養教育,教育部亦從民國九十六年至今,依《教育部補助及輔導優質通識教育課程作業要點》補助相關大學進行媒體素養的通識教育學程;亦同時鼓勵社區大學開設相關媒體素養課程;高中課程則預計於九十九學年度開始,於高中課程綱要中納入「媒體識讀」(建議可依教育部宣示之白皮書正名為媒體素養教育),在高一的「公民與社會」課程中實施;同時九十九學年度開始實施之「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其「公民與社會」科課程也納入媒體素養相關教學單元;而國民中小學則預計於一○○學年度開始實施融入媒體素養教育之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但礙於現行尚未將媒體素養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目前現場教師普遍對媒體素養教育的內涵不甚明瞭,很少實踐於課堂中,凡此種種確實存在了一些問題,包括: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內涵需形成共識與待資源整合;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學習內涵偏向認識解讀媒體與技術操作;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各階段正規課程與社會教育實施不足;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教學實務上實施成效亟待加強與加速;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職前與在職師資培訓實顯不足;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缺乏提供家長及公民相關資訊與研習管道;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公部門資源不夠持續,缺乏穩定性;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待受各級行政單位重視以利實踐等。下列表3為上述問題分析與因應的發展策略:

【表3 子議題三─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會議結論暨建議事項】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內涵需形成共識與待資源整合
召開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論壇以形成共識。
召開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焦點會議以規劃執行藍圖
整合政府、學術單位及民間團體資源。
設置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中心統整資源及研發推廣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學習內涵偏向認識解讀媒體與技術操作
獎勵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具前瞻性論述或相關研究
鼓勵進行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具前瞻性的教學實踐
支援我國學術社群與國外學術團體互動交流機會。
獎勵國際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研討會及研究。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各階段正規課程與社會教育實施不足
明定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於國中小課程之固定節數
鼓勵各級學校將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列入選修課程
鼓勵各大學普設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通識課程。
檢視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中小學課綱中的適切性
因應時代潮流適時修正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教學實務上實施成效亟待加強與加速
研發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各階段之教材與教材教法
協助課程編輯委員將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內涵為教材。
成立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課程與教學資源發展中心
發展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之教學評鑑,落實評鑑制度。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職前與在職師資培訓實顯不足
補助師資培育大學開設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相關課程。
強化各級學校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師資的在職進修
提供適當誘因鼓勵培訓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種子教師。
設立師培單位,提供講師進修。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缺乏提供家長及公民相關資訊與研習管道
整合終身學習教育資源,辦理研習課程。
提供家長實用的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家長教育手冊
建立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宣導資訊平臺以利資訊取得。
鼓勵發展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公民學習成長團體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公部門資源不夠持續,缺乏穩定性
強化媒體素養教育推行委員會功能與職責。
提供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長期而穩定的資源。
成立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輔導團以協助推廣。
整合家庭、學校、社會的資源成為支援體系。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待受各級行政單位重視以利實踐
增進各級教育行政人員具備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知能。
加強各級教育行政人員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理念宣導。
提供獎勵鼓勵學校自主發展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課程。
評鑑教育行政與學校執行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成效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b)、教育部(2010c)。

四、子議題四─生態與環境教育
分析生態與環境教育的現況與問題成因及發展策略。
  生態與環境教育之目的在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使個人瞭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進對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覺知與欣賞、具備自然環境和生態的知識、培養積極的環境態度與行為,產生正向的環境態度與價值觀,進而衍生出平衡生活品質。我國於民國七十六年成立環保署,開始發展環境教育;教育部於民國八十年成立環境保護小組推動學校環境教育工作,並於民國九十年推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為建立合乎生態永續原則的綠色學校;民國九十年教育部正式實施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將環境教育列為重大議題,以融入式的課程方式,規劃於七大學習領域中;民國九十二年推動「永續校園推廣計畫」,在校園經營與教育中,實踐永續的積極意義;民國九十六年開始推動「能資源教育中心」計畫,營造永續節源的學習基地;民國九十七年函訂「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要求學校配合課程之實施,規劃參訪以認識生態環境、人文特色,以及增進瞭解自然與人文關懷之生態中心或戶外學習中心等場域。同年,發布《補助國民中小學校外教學資源整合及獎勵支持系統作業要點》,鼓勵縣(市)政府及學校積極投入環境教育戶外教學的推動。此外,教育部與環保署核定「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以及發布「補助辦理環境教育推廣活動處理原則」等推動重點,皆為加強整合及建立環境教育夥伴關係,促進學生與社會大眾執行生態、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綜觀我國在生態與環境教育工作推動現況,目前尚存在一些問題如下:生態與環境教育推動缺乏制度化運作及資源有效整合;缺乏本土性生態與環境的調查資料與教學資源;議題融入式的生態與環境教育無法具體回應生態與環境素養的重視;無法落實執行自然體驗的戶外教育;公務人員與學校教師之環境素養不足;生態與環境教育著重知識教導,缺少環境行動的實務經驗;生態與環境教育之推廣缺乏全球性與環境倫理之新思維等。下列表4為上述問題分析與因應的發展策略:

【表4 子議題四─生態與環境教育會議結論暨建議事項】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生態與環境教育推動缺乏制度化運作及資源有效整合
建立跨部會對話平臺,有效整合政府資源。
環境教育立法與整合相關政策。
設置環境教育專責單位及人員。
缺乏本土性生態與環境的調查資料與教學資源
建置生態與環境調查資料庫,成為教學資源的資料庫。
建立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調查學生與社會民眾的生態與環境素養。
議題融入式的生態與環境教育無法具體回應生態與環境素養的重視
發展各個學習階段的生態與環境教育的教材。
重視環境變遷與調適的題材,培養民眾環境災難處理能力和機制,而且將環境問題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與深化。
強化生態與環境教育的正義,建立生態與環境教育中性別平等的觀念和行為。
環境教育課程列入各級教育課程及大學必修通識課程。
無法落實執行自然體驗的戶外教
加強具鄉土學習與在地深耕之戶外教育。
環境教育學習中心之建立,並進行環境教育場域之認證,落實深度體驗學習之戶外教學。
公務人員與學校教師之環境素養不足
在師資培育課程中增加生態與環境教育的專業課程
推動環境教育教師的認證制度。
辦理生態與環境教育教師研習,提昇在職教師的環境素養。
生態與環境教育著重知識教導,缺少環境行動的實務經驗
建立學校和社區、社團、企業的連結,鼓勵學校師生協助生態與環保社區的發展,同時支持社區、民間團體及企業參與學校生態與環境教育的活動。
建立校園閒置空間委託民間團體經營管理之法規,支持委託經營管理方式,重視學校閒置空間的活化與社區的永續經營。
生態與環境教育之推廣,缺乏全球性與環境倫理之新思維
協助各層級學校落實環境教育,藉由輔導與評鑑機制檢核環境教育的教學成效。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b)、教育部(2010c)。

五、子議題五─安全與防災教育
分析安全與防災教育的現況與問題成因及發展策略。
  營造優質的教育環境是推動教育事務的重要課題,與學生的安全事件與問題,更是媒體與民眾關注的焦點。近年來臺灣的自然災害(例如:地震、水災、颱風等)不斷造成重大災害,其他人為災害亦層出不窮,安全議題已受國人及政府的重視。依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以下簡稱校安中心)統計,當前最常見與社會大眾關注程度較高的校園安全問題如下:意外傷亡;暴力霸凌;藥物濫用;天然災害;自殺自傷等。校園問題是社會問題的縮影,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學習者接觸社會的向度越來越大,而青少年因心智未成熟,應付各種異常情況的能力有限,為減少意外傷亡,並能使學習者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中快樂學習成長,現階段教育工作者多以議題式導向,教導學習者建立安全與防災的意識與觀念。然安全與防災的範疇甚大,由環境中的建築物安全、天然災害、意外傷亡、暴力霸凌、藥物濫用、自殺自傷、溺水、黑幫到虛擬世界的網路霸凌等議題都涵蓋其內。因此,近年來教育部陸續推動各項作為透過教育行政措施及力量,期提供學子更祥和安全的學習環境。綜觀我國在安全與防災教育工作推動現況,目前尚存在一些問題如下:各學制的課程設計,需朝向「連續不斷、統整合一、循序漸進」之目標精進;安全、防災教育須加以統整;議題式安全防災教育應與基本核心能力指標相對應;相關配套措施未臻完備;完整的評價機制亟待建立;缺乏實證基礎的安全與防災教育整合模式;學校、學生、家長及社區之合作機制模式有待建立;災後或創傷後的復健與輔導系統不夠完善;與世界安全防災潮流的接軌不足。下列表 5為上述問題分析與因應的發展策略:

【表5 子議題五─安全與防災教育會議結論暨建議事項】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各學制的課程設計,需朝向「連續不斷、統整合一、循序漸進」之目標精進
檢視推動安全與防災教育的專責單位或人員,加強各單位橫向聯繫機制。
安全、防災教育須加以統整
整合安全與防災教育的相關法規,制訂政策、編列經費。
議題式安全防災教育應與基本核心能力指標相對應
訂定安全與防災教育的基本核心能力:
培養公民具有安全與防災素養,此素養包括四大能力:
自救救人的實務能力。
分辨危險的實務能力。
危機處理的實務能力。
預防危險的實務能力。
培養公民擁有尊重的價值觀,包括:
尊重環境的價值觀。
自我尊重的價值觀。
 尊重他人的價值觀。
相關配套措施未臻完備
訂定安全與防災教育的主要議題:
霸凌防制教育。
防制藥物濫用教育。
交通安全教育。
災害防救教育。
自殺防制教育。
社會關注之主要安全與災害議題教育。
完整的評價機制亟待建立
訂定安全與防災教育主要議題與基本核心能力對應之策略,各主要議題應訂定與上述第點安全與防災教育基本核心能力對應之推動策略。
缺乏實證基礎的安全與防災教育整合模式
研修與增訂各級學校及社會教育連續統整之安全防災教育課程與相關推動策略:
明訂各級學校不同學制之安全防災教育課程。
各級學校不同學制間之課程統整連貫。
明訂全國之校園安全防災週。
整合各項資源,推廣安全與防災教育。
定期調查校園內外之環境安全,定期改建校舍與環境。
建立學校、學生、家長與社區合作的機制。
學校、學生、家長及社區之合作機制模式有待建立
建立合作機制,方能使安全防災教育落實於家庭生活,並與地區特性結合,並發展出具有地方特性的教育模式。
災後或創傷後的復健與輔導系統不夠完善
建立防災與創傷後處理及危機處遇的整體架構與人力資源。
與世界安全防災潮流的接軌不足
推動國際安全學校計畫與國際接軌,並將其內容修正為適應我國國情之推動方式,並推動完整的「安全與防災教育」,期培育學子成為具有「安全與防災」素養的現代公民。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b)、教育部(2010c)。

六、子議題六─藝術與美感教育
分析藝術與美感教育的現況與問題成因及發展策略。
  當前科技高度的發展,藝術與人文的內涵成為全世界各行各業共同的追求,是美力新世代的來臨,預期透過藝術與人文的洗禮,來卓越與精緻化各行各業所要求的品質。為使藝術教育之推展能具體落實,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編撰國家首部之「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規劃為期四年(民國95年至98年)之國家藝術教育發展藍圖,藉由五項推動目標、二十二項發展策略、八十四項之行動方案,編列66,900萬元之經費預算,以達成前述的願景。基於五項推動目標(包括:健全藝術教育行政及產學支援體系、堅實藝教師資人力素養、發展優質藝術學習環境、促進藝術教育資源合理分配、加強專業藝術教育及藝術領航人才培育),一方面培育開發文化創意產業、具備美感競爭力的各類藝術專業人才,同時藉由一般藝術教育之深化,涵養新一代國民的美感素養與宏觀視野,促進在地與國際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全球化的發展謀求最大的福祉。自政策推動以來,各項行動方案均列入管考,「創藝臺灣、美力國民」的願景,已逐漸產生效益,但就藝術與美感教育推動的成效而言,尚未能具體落實與生活密切結合,一般民眾的美感素養、對於藝文相關活動的主動參與、人與人之間的良善互動與溝通,以至於臺灣整體大環境的品質提昇等等,仍存在著相當大的成長空間,有待進一步的強化。其存在問題如下:藝術與美感教育之實施法源多重,欠缺統籌之主政單位;藝術與美感教育的實施未能驟功,整體大環境之景觀缺乏美感;藝術與美感教育的實踐概念過於狹隘,強調技術層面的訓練;藝術與美感教育受升學主義的影響,學校教學未能正常化;藝術與美感教育在推動過程受成人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甚鉅;藝術與美感教育的相關統計資料,未能長期且深入的建置;藝術與美感教育的推動,部會間業務職掌與資源分配交錯重疊;藝術與美感的教育未能落實在生活面,忽視本土及民俗藝術;藝術與美感教育之推動存在城鄉落差,藝術教育專業師資及專業性待強化;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類教師基本授課鐘點及各階段教師研習派代,有待合理的規範等。下列表 6為上述問題分析與因應的發展策略:

【表6 子議題六─藝術與美感教育會議結論暨建議事項】
現況與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藝術與美感教育之實施法源多重,欠缺統籌之主政單位
藝術與美感教育的推動,部會間業務職掌與資源分配交錯重疊
成立藝術教育主政單位,研修藝術教育法。
強化各級藝術教育行政組織及聯繫。
建立跨部會對話平臺,有效整合政府資源。
藝術與美感教育的實施未能驟功,整體大環境之景觀缺乏美感
加強補助技專院校藝術相關科系辦理大型藝教展演或相關美感教育活動,以強化公民美學意識與素養。
藝術與美感教育的實踐概念過於狹隘,強調技術層面的訓練
在教學的過程中,除教導對自然及藝術作品的認知外,應強調對生活中各種事物及視覺影像的省思與品鑑。
有關目前少子化、教育城鄉落差、性別主流化、公義及永續等議題的理解,各族群與文化藝術體系與脈絡的意涵,瞭解並區別各種差異的存在、價值與意義,以涵養新一代國民的美感素養、人文關懷與宏觀視野,促進在地與國際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藝術與美感教育受升學主義的影響,學校教學未能正常化
倡導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之「藝文新生活教育運動」,藝術與美感教育之推動必須和家庭生活教育相連接。
從食、衣、住、行等各方面切入,相關單位宜研發具當代、庶民性、本土及民俗性之系列補充教材,提供學校及社會藝術教育使用,以強化藝術與美感教育之生活連結。
藝術與美感教育在推動過程受成人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甚巨
透過學校與社會宣導藝術與美感教育的積極價值與意義,許多的研究已指出藝術的學習有助於想像力、創造力及智力等的提昇,並有助於統整其他學科領域的學習,而且在文化創意產業引領社會經濟脈動的時刻,藝術與美感學習的有價論,以及其多元包容的特質,可透過各式的公共媒體或管道予以傳遞,以扭轉長期被忽略的價值與意義。
藝術與美感教育的相關統計資料,未能長期且深入的建置
為提供政策研擬及評估的參考,宜進行有關藝術與美感教育學生學習成效之調查;師資、教材及學生學習成效情況等,宜有長期且深入的資料庫建置及相關的研究,建立資料與數據,以作為政策推動之參考。
藝術與美感的教育未能落實在生活面,忽視本土及民俗藝術
建立生活化藝術與美感教育之課程內容。
增強對臺灣傳統民俗藝術、生活文化藝術及當代藝術,並應強調傳統及生活藝術表現活動、城市景觀及生活空間美學等學習與體驗的重要性。
獎勵臺灣藝術與文化特色之教學、系統性研發本土及民俗性的教材、創新教學設計、分享教學經驗,以及補助專業藝術團體駐校輔助教學,以活化教學資源。
藝術與美感教育之推動存在城鄉落差,藝術教育專業師資及專業性待強化
逐年充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之藝術師資,訂定中等以下學校任用各類藝術師資之比例,以明確藝術教育師資之培育與評鑑。
提昇藝術與美感教育師資之效能,建立各層級藝術與美感教育人才庫及教學支援網路社群體系,規範高級中等以下藝術教師甄試應符合考用合一,以提昇藝術與美感教育師資之效能。
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類教師基本授課鐘點及各階段教師研習派代,有待合理的規範
建立藝術與美感教育師資聘任之彈性制度。
持續推動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以共聘或巡迴輔導的方式,增置偏遠及小型國民中小學藝文教師,俾解決專長教師受限員額編制無法遴聘的問題。
基於公平合理的工作條件,比照國民中小學教師授課節數基本原則之訂定,使各領域專任教師之授課節數一致。
此外,教師以公假參加研習的派代,宜由各級政府予以統一的規範與處理,以強化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
表格資料整理自:教育部(2010b)、教育部(2010c)。

貳、結語
  「現代公民素養培育」強調教育要以人為主體的思維方式,培養跨越國家界限的網路公民、世界公民與生態公民。本議題共有六個子議題組成,其分別為:生命與品德教育;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資訊、科技與媒體教育;生態與環境教育;安全與防災教育;藝術與美感教育等。上述子議題彼此雖有其個殊性及特點,但在教育現況與問題有其共通性,包括:教育意涵與目標常流於各自表述且深度不足;各教育階段的課程實施方式不夠落實,且未加檢核成效;職前與在職師資專業知能培養不足;教材與教法等資源有待精進與拓展;教育與學校行政支援有待強化;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功能常未能充分發揮,且時有抵銷;教育研究與發展較乏長期投入。
  因此,在發展策略方面,期盼廣納各方觀點形成具體共識且加以推動,包括:釐清與確立現代公民素養培育的目標與內容;檢視調整並落實現代公民素養納入各級教育階段的課程實施方式;建構現代公民素養教材教法和實施策略獎勵機制及資源網絡;增強現代公民素養的師資培訓,並強化各級行政的支援;發揮家庭、學校與社會相輔相成的功能,並促進民間與政府間的合作;以及強化現代公民素養培育的長期研究與永續發展,期以提昇其品質且與國際接軌。



參考書目
教育部(2010 a)。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導。教育部電子報425期 。上網日期:2010-10-30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num=425
教育部(2010 b)。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討論資料─01現代公民素養培育。上網日期:2010-10-30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教改-十大議題01.pdf
教育部(2010 c)。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十大中心議題全民論壇之結論與建議。上網日期:2010-10-30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