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資源分配議題之探究


撰文◎吳浚碩(高雄縣山頂國小教師)
撰文◎魏 鈺(臺中縣達觀國小教師)


壹、前言
  資源(Resource)因其具備稀有性,隨時可能消耗殆盡,於是有關資源的配置與運用乃成為經濟學上重要的課題(邱鈺惠,2002)。在教育方面,不管是教育預算、教育經費或學校人力、物力資源,都可算是教育資源的一環。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育資源在校務運作的歷程中,確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各個學校所分配到的教育資源與經費並不一致,亦且城鄉之間也存在極大的落差,進而影響到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以及整個學校的辦學品質與績效,更是時有所聞。若把教育歷程比擬為「投資」,教育資源分配就是「投入」,學生學習成效及其未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就是「產出」。然而,教育成果極不容易立竿見影,其對學生本身以及整個社會國家的影響往往要歷經數十年後才能看出。職是之故,教育資源分配往往被視為血本無歸的投資。因此,如何公平有效地分配與應用教育資源,不僅考驗學校經營管理者的智慧,也關係著教育機會均等目標能否順利達成。因為教育機會均等不但是達成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途徑,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指標(孫志麟,1998)。希冀透過本文對於教育資源的相關論述,喚起大家對於此項議題的重視。


貳、學校教育資源相關理念
教育資源又稱教育條件,係指為確保教育活動進行所需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之總和。
  教育資源又稱教育條件,係指為確保教育活動進行所需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條件,即教育活動中所運用的財力資源、物力資源和人力資源之總和(黃政傑,1994)。人力資源包括:教師、行政人員及家長等;物力資源包括:學校建築、設備及教學用品等;財力資源是以公共經費及私人經費為主。由此可知,教育資源所涵蓋的層面相當廣泛。狹義的教育資源僅指學校教育資源,廣義而言則包含學校以外的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等各種教育資源(黃政傑,1994)。本文將教育資源定義為「學校教育資源」,並分成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探討如下:

一、財力資源
  教育事業要發展,首要考慮的是經費問題,雖然教育經費的多寡並不一定能夠確保提昇教育品質,但是在教育經費不足的情況下,許多教育問題的改善不免受到限制,因此國家若無足夠的經費支應,則教育事務勢必難以推動。以學校而言,教育經費的多寡將直接影響到教學資源與相關的學習活動。諸如教學設備能否充分支援教師教學所需;校園規劃及相關設施、校舍建築等是否符合安全、人性及境教的功能,全都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成效。
  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大致上包括:稅收、學費收入、經營收入、借貸收入及捐助款等五項(蓋浙生,1994)。其中最大比率且較為固定來源是來自政府稅收及學校學費收入兩大部分。目前我國的國民教育經費,以地方之直轄市政府及縣(市)政府負責為原則,但實際上各級政府當中,以中央政府的收入最豐,縣(市)政府的財政最為短缺,使得教育經費成為地方政府極為沉重的負擔,在部分財政窘困的縣(市),甚至影響到地方政府其他部分的支出。

二、物力資源
  校園中物力資源涵蓋的項目甚廣,大致上可分為教學設備、衛生設備、視聽設備、一般電氣設備等。因此,從電腦及網際網路設備、各種教學用視聽器材、教具、儀器、圖書期刊、教師教學資料與軟體、飲水設施、衛生設施等,皆屬學校的物力資源(吳清山,2000)。而其中與教學最為直接相關者,當屬教學及視聽設備。所有的教具與相關設備皆是依據教學目標與課程需要而設計,有其教育上的功能與意義,教師如果能夠善加利用教育資源,可使教學更為活潑、多元,學生學習動機也更為強烈,教學效果自然就提昇。
  近來為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學校勢必需要更多的教材、教具、設備的支援,唯有充實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提供教師充裕的教學資源,才能讓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更具體的落實。因此,學校各項設備可朝下列各方面予以加強:普通教室、圖書館視聽化、電腦化及網路化;專科教室須符合課程教材及教學之需求;充實教師教學用之圖書參考資料、輔助教學之軟體等。

三、人力資源
  學校中可運用的人力資源,包含:教師、行政人員、家長和社區人士等。若能善加利用,相信對學校校務發展與學生學習品質的提昇必有極大助益。茲分成教師人力資源及家長人力資源兩方面來分析:
在教師人力資源方面:教師主宰整個教學活動的進行,學生學習及日常生活表現受教師影響甚鉅,故教師可說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唯有提昇師資素質並將所學運用到教學層面,方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成果與國家教育品質。除重視職前的師資培育,在職教師也要不斷進修成長,學校方面或教育主管機關更應持續加強教師在班級經營、輔導知能、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能力與信心,使其成為有效能的教師。只有有效能的教師才能提昇學生的學習效能,也才能進一步發展出有效能的學校(吳清山,2000)。
在家長人力資源方面:孩子的成長一輩子只有一次,家長不能缺席,而家長是教師最好的教育夥伴,也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他人」,因此家長在學校教育與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對提昇教育品質有其必要性(周新富,1998)。家長除了在金錢上對學校提供支援外,若能進入學校協助教學活動進行,對開拓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校務的推展必有極大幫助。目前國內家長參與學校義工服務的項目大致有下列幾項:協助教學、作業指導、社團活動、校外參觀教學、校園安全維護、輔導工作、社區教育與社區聯繫(引自邱鈺惠,2002)。此外,很多學校在上、下學時段也引進家長人力資源進行交通導護工作,確保學童能安全的上學。近來,部分教師對於是否該擔任路口導護工作爭論不休,對照上述犧牲個人時間且不求回報地分擔教師工作與維護學生交通安全的家長義工而言,其精神確實令人感佩!
  綜合上述,透過財力、物力及人力三項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分配,有助提昇教育品質與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參、教育資源分配原則
教育資源分配須符合九大原則,端賴是否達成教育目標。
  資源分配影響教育工作甚鉅,黃政傑(1994)提出參考原則如下:
一、目標原則
  教育目標須賴教育資源的配合始能達成,因此依照教育目標分配必要資源,是資源分配的基本原則。

二、公平原則
  教育資源分配應符合教育機會均等原則,對基本教育需求,應公平分配資源,使各地區、各族群學生都能接受適性教育,達成基本教育目標。

三、補償原則
  對於弱勢族群學生,不只是公平對待他們,更需要額外提供必要的資源,以補償其在過去不利情境中所受教育之不足。例如:家境清寒學生、身心障礙學生、原住民學生乃至新興外籍配偶子女,都是可能的補償對象。

四、次序原則
  由於教育資源有限,因此對於各項教育事務應尋求最大公約數,區別輕重緩急,排定優先次序,將教育資源作最適切的分配。

五、擴充原則
  目前教育資源的取得大都來自於政府分配的預算,對於民間所能提供的資源較少開發運用,這些社會資源確是未來亟須擴充者。

六、效率原則
  教育資源不足,開源節流當然必要。不過更重要的是,對於現有資源若能反覆使用、妥善運用,當能發揮更大的邊際效益。

七、基準原則
  教育資源分配應建立合理基準,於其上再考量特殊需求,分配額外資源,使得不論哪種類型學校均擁有基本運作的必要教育資源。另外增加的規模,應該有額外的資源支持之。

八、需求原則
  資源分配應先調查學校的實際需求,再按各校所需提供必要資源。傳統上採取的方式是由中央為所有學校設想其所需要的教育資源,並進而分配資源,這種由上而下的模式,往往不符學校教育所需,也常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九、倫理原則
  教育資源的取得、分配、管理和運用,應該顧及倫理原則。例如:資源分配應顧及社會公平正義,符合教育機會均等原則。

  誠如上述,教育資源分配須符合教育目標。除了政府經費補助之外,學校應主動開發民間資源,諸如引進家長、社區資源來協助校務推展;對於使用頻率較高的設施應優先購置,以提昇資源運用效率;資源分配應以學校本位需求為基礎,而非由上級逕行決策,以免形成資源棄置或浪費現象。

肆、教育資源分配問題與建議
明瞭當前國民教育資源分配問題,並提出建議。
  孫志麟提出國民教育資源分配現存問題有如下幾項:公平與效率難取捨、中央政府應扮演重要角色、教育優先區方案實施成效待評估等,並提出建議如下(孫志麟,1998):

一、確立教育資源分配原則
  教育資源的多寡會造成教育結果的差異,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設法減少資源分配的不均、不公及不當,以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在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下,對教育資源作最合理的分配,減少不當投資所造成的浪費,以縮短都會與偏遠地區之差距,達成均衡區域教育發展的目標。

二、採行彈性化的資源分配策略
  中央政府必須改變過去管制、約束的作風,轉化為監督、輔導的角色,適度授權由地方政府及學校自由支配經費,讓教育資源的運用更彈性可行。亦即教育資源的分配應顧及學生、學校與地區的差異,提供不同種類的服務,以滿足其個別需求。

三、建立教育資源指標資料庫
  為求教育資源的有效運用,教育當局應廣泛蒐集各校相關資訊,全面調查國民中小學的教育資源狀況,並建立教育資源指標資料庫,以供決策參考。

四、進行教育資源策略規劃
  學校應提供教育資源的相關資訊,以增進學生、家長及社會大眾對學校的了解。此外,應加強教育資源之整體規劃,將資源評估與調整,列為校務發展計畫之首要工作,確實掌握學校資源發展動態,以改善與充實學校資源,進而提高教育品質。

五、推動教育優先區方案
  持續推動教育優先區方案,以縮短城鄉教育差距,加速落後地區的教育發展,並適時檢討補助標準、指標及補助內涵;寬列預算及確定優先改善項目;辦理實地訪視及評鑑工作,監測教育優先區方案的執行績效。

伍、教育資源分配的因應策略
從財力、物力、人力資源(分為教師與家長)提出因應策略。
  根據上述教育資源分配問題與建議,茲從財力資源、物力資源和人力資源三部分,提出因應策略如下:

一、財力資源方面
經費補助有計畫性:教育經費補助應有計畫性及持續性,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挖東牆補西牆,如此對於教育問題的解決並沒有幫助,也勢必會排擠到其他的教育資源,進而影響到當前推動中的教育政策。在經費有限、需求無限的情形下,教育資源的分配必須有所選擇或取捨。透過計畫性管理制度的建立,可有效提昇學校經費的使用效率,避免造成「部分浪費、部分不足」的偏頗現象。
確實掌握預算執行:學校經營管理者對預算執行進度應了然於胸,對於學校經費分配應有統觀的視野,唯有事先編列預算清單,決定哪些項目該花多少錢;若經費不夠,哪些次等項目可以捨棄,絕對不能「想做什麼就去做」,以為一切「船到橋頭自然直」,這不但可能面臨學期末無錢可花的窘境,更是不負責任的行政作為。藉學校經費的預算編列與管理,其所創造之效益即是確保隸屬於學校的每一塊錢都能「專款專用」,且「花在刀口上」,妥善有效地加以分配運用在教育活動上,以提昇學校教育品質。
結餘款併入下年度:目前學校每年的結餘款必須核銷完畢,否則會被視為經費執行不力。常見很多學校在學期末為了消化預算,購置很多平常少用的物品,造成更多的浪費。因此,個人建議學期結餘款應併入下年度繼續使用,不必繳回公庫。

二、物力資源方面
愛物重於修繕:「當用則用,能省則省」是學校善用資源的最高指導原則,除了水電、文具、辦公用品之外,更重要的是機具設施的維護與危險因素之防範未然(陳世聰,2005)。除了養成隨手關水電的好習慣,凡是使用學校環境與設備的人,皆負有愛物惜物之責。常見在假日過後,校園慘遭不明人士無情地破壞,事後的修繕常造成學校經費上不小的負擔,也是非預期性的一筆開銷。
善用併校資源:
近來各縣(市)為節省教育經費,偏遠學校甚至面臨廢校或裁併的命運,包括先前興建的教育設施全部要捨棄;犧牲偏遠地區學童的受教權,造成更大的城鄉教育落差;當地民眾也損失了一個可以免費運動休閒的場所。更嚴重的是,荒廢的校園易形成「破窗效應」,恐淪為社區治安死角與犯罪溫床。
對偏遠地區民眾而言,學校儼然是當地的活動中心,也是凝聚社區民眾意識的精神堡壘,應該委託專人維護或由地方政府責成有關單位,編列經費來管理,不該任其閒置浪費,要將教育資源做最有效利用。諸如:結合社區產業特色發展為文物館或社區文化中心、將學校校舍改建為運動或休閒場館、成立社區安養中心,解決偏遠地區高齡人口照料的問題、設立生態園區,提供民眾遊憩及其他學校辦理校外遊學的景點,都是可行的作法。

三、人力資源方面
教師人力資源:
受少子化趨勢影響,學校面臨到減班與超額教師的困境。可以說,目前教師人力的供需情況有如一灘死水,不但影響教師員額的新陳代謝,也間接造成部分現職教師安逸、保守、不願意學習新知的心態。唯有改變教師個人的心智模式,使其願意為下一代的學習負起「績效責任」,才能激發、轉化其追求專業成長的動力。
教師應該被視為組織的重要資產,藉由實施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可以提高教師成員的素質、承諾與工作表現。除了運用領導、激勵、溝通等行政原理原則來增進教師工作滿意度,如何建立良善的教師評鑑制度,以提昇教師教學品質與增進學生學習效果,提昇學校效能,不僅是學校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也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重點。
家長人力資源:隨著《教育基本法》賦予家長選擇權,家長參與學校校務也更為頻繁。現在的家長會功能不像以往只擔任「金援」的角色。誠如上述,家長人力資源的挹注減輕教師很多的負擔,讓老師能夠安心教學,但仍有少數家長以參與校務為名,行干預校務之實,或假藉家長會的名義攫取其個人利益,如此行為不但影響校務的運作,也傷害了學校的形象,因此應該導引其往正向發展,方有助於學校教育品質的提昇。

、結語
  在學校財力資源方面,當前學校經費主要來源為學生學費和政府補助,隨著政府財政窘困,經費補助並不充裕,加上少子女化趨勢的影響,學生學費收入也隨之遞減,因此每一分錢都非常重要,不能浪費,而在經費有限的前提下,則要有預算編列與管理的概念。學校經費的預算編列與管理就是將教育資源作最佳的配置與運用,易言之,哪些項目花費、多少金額可以對校方產生最大效益,都應該加以縝密計算。在當前教育經費並不充裕的此刻,若徒有經費卻任由經費分配和運用不當,或只看到資源的分配與投入,卻忽略經費運用的績效評估,都會使得國家所投注的教育經費難以發揮真正的成效。
  在學校物力資源方面,長久以來有關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並未建立完善的評鑑制度,學校本身也缺乏整體經營及效率的概念,以致資源可能在無形中浪費而不自知。為使教育資源能作合理分配與有效運用,必須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管理制度,以深入瞭解教育成本與學校效能之關係,俾作為教育當局規劃教育資源政策之參考。
  在學校人力資源方面,教育改革成敗繫於師資素質之良窳,而當務之急唯有從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及建立不適任教師退場機制著手。此外沒有家長參與的學校教育是「盲」的,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已沛然莫之能禦,家長不能只被動協助教師去參與和學生學習權益有關的議題,更應該持續關注、積極投入,唯有親師攜手合作,才能讓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當前國民教育的經費預算可說是「既患寡且患不均」,政府應該立法保障教育經費的最低基本額度,讓教育事務的推動,諸如:友善校園、攜手計畫、精進教師教學能力等都能順利進行。總之,學校經營管理的精髓在於如何有效整合既有的教育資源,俾提昇學校效能與維繫競爭優勢,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參考書目
吳清山(2000)。初等教育。臺北市:五南。
周新富(1998)。提高家長參與子女學習的有效途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3),162172
邱鈺惠(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教育資源分配公平性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蓋浙生(1994)。教育經濟學。臺北市:三民。
陳世聰(2005)。學校資源分配與管理。現代教育論壇1299110
黃政傑(1994)。教育資源的理念與問題。臺灣教育528814
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資源問題的觀察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2114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