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我國教育改革之思維及變遷

撰文◎李謙、彭傑(補教名師)


壹、前言
  教育改革的發展最早可溯及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當時除政治、社會、文化等原有禁錮均予解除外,在教育上無論是學校制度、行政、課程及教學也獲得相當自主權,自此掀起一連串的變革,並影響至今。而教育改革的目的主要透過修正或取代現行教育觀念、教育內容及教育過程,促進各級學校更有效地達成教育目標,以提高教育成效(林天祐,2000)。因此,諸如許多教育政策,像是九年一貫課程、多元入學方案、校長遴選制度、教科書開放政策、常態編班政策及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等,皆可反應前揭理念。然而,這些教育改革的政策推動其背後皆有其價值觀念等影響,而這些觀念價值正好符膺目前重要潮流。如新自由主義與新公共管理,則影響教育品質、績效的重視;教育市場化的影響,則是強化家長教育選擇權,但同時帶來教育機會不均等或造成社會階級對立的問題;從全球化及本土化的競合到全球在地化的興起,不僅重視本土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和世界接軌,且發展獨有教育特色;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視,也反應到尊重不同族群及照顧弱勢群體,以降低各文化間衝突,並融合成為生命共同體等。

  綜上可知,教育改革政策之推動,必須考量到背後其價值觀念的影響,方可有助於教育改革政策進行。爰此,本文從影響教育改革之教育思維及變遷,列出重要教育思維及課題,如新自由主義與新公共管理;教育市場化;全球化、本土化及全球在地化;多元文化教育等議題加以闡述,俾有助於讀者對教育改革政策推動時有更深切瞭解。

貳、影響教育改革之教育思維及變遷之議題
一、新自由主義與新公共管理
新自由主義的意涵:
二次大戰後,福利國家政策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主政者遵行的方針,透過以國家為本的福利制度,照顧全體民眾的生計。然而一七九○年代以後,通貨膨脹加速成長,各國失業率上揚,世界經濟秩序陷入混亂,許多政經學者、在野團體紛紛將此種現象歸咎於福利國家的制度。其中尤以激進的右派團體為甚,其批評福利國家所提供的失業保障消減國民在經濟工作上的積極性(謝錦雯,2004;趙維生,1999)。在一九八○年代以後,在政治與經濟掛帥、追求卓越績效與自由選擇權的潮流下,民主國家的教育政策正如其他的生產營利事業一樣,企圖以促進競爭來提高績效;同時,教育猶如商品一般,個人可自由選擇學校教育進行消費(Apple , 2001)。因此,像是英國首相柴栔爾夫人、美國總統雷根及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都提倡「小政府」,推行「民營化」等政策皆是反應新自由主義的觀點。
是以,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主張將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和管制最小化,以及將自由市場的力量在其他領域創造出最高的價值(Ball, 1990),故其標榜「小而美的政府」及「自主自立的個人」的政策相互依存,新自由主義強調以多國籍企業為基礎,以英、美為國際秩序重建的一個政治,強調鬆綁、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建立小而美的政府,減低社會福利的負擔。將市場視為萬能,儘可能縮減政府對經濟的管理與干預,以競爭的市場來重建政治、經濟秩序。在教育上以自助努力和自己責任為德目,將自由競爭、受益者付費等原理導入公教育領域,減弱公教育功能,促進學校教育的多元化及學校選擇的自由,以激發學校教育的活力(歐用生,2008)。
新公共管理的意涵:(洪嘉文,2001;孫本初,2007
自一九八○年代以來流行於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國管理風潮,以使各國政府的公共事務產生「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現象,「從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雖然這股潮流被賦予不同的稱號,如新右派、新治理、企業型政府等,但卻可統稱為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而新公共管理強調公部門的管理實務,學校係屬公部門的一環,如何提昇「品質」與「競爭力」,均是目前各校所關切的議題。因此,所謂新公共管理是指相對於傳統以機械觀點為中心的公共組織管理策略(如泰勒的科學管理)。基本上,新公共管理是屬於新右派的思想,也就是強調政府應該減少其對社會及市場的干預,讓市場機制得以充分發揮,而且認為政府必須重視產出的效能性,以滿足顧客的心態及民眾的需求。因此,新公共管理具有三個基本要素:
係源於管理主義或新泰勒主義(New-Taylorism)的理念。
師法私部門企業的管理實務和技術。
新公共管理是一種手段,企圖將官僚、權威式的作風及消極性民主的政體,轉換成為有效率的、回應性的及顧客導向的新治理典範。
新自由主義及新公共管理對教育主張:(沈秀春、黃哲彬,2009
教育市場化,重視顧客選擇與需求:新自由主義及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應減少干預,並尊重顧客的選擇,且積極回應人民的需求。而學校組織亦復如此,在面臨教育市場化衝擊之際,對於家長的選擇則予以尊重外,及對於學生的需求也應積極的回應,並致力於營造特色,以利學校組織發展。因此,如發放教育券及尊重家長教育選擇權等舉措皆是其重要的主張。
學校本位管理及學校組織再造,提昇組織效能:新自由主義及新公共管理強調解除國家管制,這也將提昇學校的自主性。因此,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在新自由主義及新公共管理者的眼中,是一個可以結合市場力量與學校教育自主性的政策;透過這樣模式,學校可以針對自有的利益做出適當的教育作為,從而促進學校教育的進步。另外,亦可透過學校組織再造將組織從原本的高架式轉型成為扁平式,並授能(empowerment)給成員,以利達成組織目標。學校受到政府及企業再造的影響,也積極進行組織再造的各種作業,包含從結構、制度、人員、文化及價值觀念等進行改變,並授能給學校教職員,以臻於學校效能提昇之鵠的。
教育績效責任制度的建立,以追求最佳學校服務品質:所謂教育績效(educational performance),係指一所教育機構的教學、研究、服務和學生學習的實際表現,這種結果表現超越預期目標,且具有高績效表現。新自由主義認為國家釋放教育權力至地方及學校,因此學校除有更多自主權力外,相對地必須建立教育績效責任制度,方可權責相符,促使學校在市場經濟下能夠生存並具有競爭力。同時,新公共管理強調「顧客至上」,故公部門必須講求服務品質的持續改善和不斷的超越,而績效是民眾在接受政府所提供服務時,首先考慮的重要面向。因此,政府有必要主動發展客觀且有效的績效評估方法,以利藉由顧客滿意度來檢測政府績效。而學校行政同樣必須主動發展客觀且有效的績效評估方法,如發展各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透過自我評鑑、內部評鑑及外部評鑑等程序,以獲得教師教學成果,並作為改善之依據,且可作為考績甚至未來實施教師進階制度重要參考依據。



參考書目
李謙、彭傑(2009)。教育概要。臺北:志光。
沈秀春、黃哲彬(2009)。析論新自由主義及其對教育行政衝擊與因應。教育趨勢導報33123130
林天祐(2000)。教育行政革新。臺北:心理。
林彥志(2008)。談教育市場化的合理性分析及其對社會流動之影響。教育趨勢導報281328
邱麒忠(2010)。新右派教育思潮中教育市場化之省思201038日,取自:http://woa.mlc.edu.tw/files/000342/3/6.pdf
屏師國教所研究會主編(2002)。教育名詞彙編。高雄:復文。
洪雯柔(2002)。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洪嘉文(2001)。新公共管理在學校體育之策略應用。大專體育5319
孫本初(2007)。公共管理。臺北:一品。
張信務、邱香蘭(2009)。臺北縣九十八年度國民中小學候用校長甄試筆試試題解析。臺灣教育6556068
陳伶艷(2000)。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啟榮(2005)。當前教育市場化實施成效之檢視。國民教育,462),8186
黃湘茹(2006)。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化中師範學院因應方式之研究以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溫明麗(2008)。教育101教育理論與實踐。臺北:高等教育。
蓋浙生(2004)。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502),2951
趙維生(1999)。西方社會政策理論發展的現況。香港:中文大學。
歐用生(2001)。教育市場化政策的反省及其啟示。載於梁成安主編(2001):多元化教育的探討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歐用生(2008)。日本新自由主義及其教育改革。教育資料集刊36122
謝錦雯(2004)。國小教科書政策之研究:以薩柏林兩種自由為主軸。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顏秀如(2003)。教育市場化省思及反思。學校行政2799109
竇金城(2005)。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政策及啟示。北縣教育515358
Apple, M. W. (2001). Whose Markets, Whose Knowledge? In Apple, M. W. (Eds.), Educating the "Right" Way: Markets, Standards ,God ,and Inequality, 3562.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Ball, Stephen J. (1990). 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