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子女化下談如何建立良好親師關係

撰文◎陳昭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


壹、前言
  內政部(2010)統計,臺灣九十年及九十七年粗出生率分別為11.65%8.64%,九十七年出生數為198,733人,較九十六年減少5,681人;粗出生率為8.64,較九十六年減少0.28個千分點。至九十八年粗出生率降至8.29%。由上述數據看來,臺灣在近十年(9098年)的粗出生率中,生育率從11.65%降至8.29%,並且呈現持續下降的狀態。同時,就臺灣九十七年的總生育率1.05,以及九十八年的總生育率推估為1.02的數據看來,乃低於西方工業先進國家平均1.06的水準,臺灣與德國並列為全球最低出生率的國家,再創歷史新低。依據內政部戶政司(2008)統計資料顯示,民國八十年出生人口約32萬多人,九十一年降至24萬餘人,截至九十六年底僅為20萬餘人;預估一一○年出生人口數則僅剩18萬餘人。依據內政部統計處(2009)指出,臺灣總生育率自八十九年的1.68人,至九十七年降至1.05人左右,臺灣生育率下降並沒有緩和的趨勢,從現在到二○五○年,臺灣人口預計將銳減18%,屆時人口只剩1890萬人,未來四十年內將成為人口減少最快的國家之一(聯合報,2008)。所有資料都顯示出臺灣面臨少子化現象衝擊力,所以應有急迫性的改革與因應之道。

  就教育層面言之,首先被「少子女化」衝擊的教育制度,即為幼稚教育與國民教育。一般而言,教育乃由親、師、生三者為主體構成。少子化現象造成「怪獸家長」新名詞的出現。亦即家長過於溺愛孩子,與教師間在溝通上產生障礙,甚至造成衝突的發生。
  職是之故,在少子女化現象下,突顯出親師間溝通的重要性。故本文首先針對少子女化之成因提出說明,其次則敘述親師合作的重要性,再透過親師間在溝通上原先已存在的衝突提出看法,爾後再針對因應少子女化趨勢下,建立親師良好溝通之原則與策略,以作為教師與家長在少子女化下,如何建立新的親師關係策略之參考。

貳、臺灣少子女化之成因
瞭解臺灣少子女化之成因:
女性意識型態覺醒。
結婚率降低與離婚率升高的負面價值觀。
晚婚(育)與不婚(育)的結果。
對未來婚姻與生育態度的轉變。
育兒觀念著重於教育品質。
貧富差距擴大、經濟負擔壓力增加。
「養老防兒」的社會價值觀念。
  少子女化趨勢將會影響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進而影響國家競爭力。而臺灣的生育率下降,人口結構出現的少子女化型態,已儼然是目前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茲將人口少子女化趨勢之成因,分述如下:(李光廷,2005;石幸真,2008;鍾俊文,2004

一、女性意識型態覺醒
  近年來,性別意識及女性主義的覺醒,使得現今女性無論在學歷或是工作上的能力上都能有所勝任,因此造成女性結婚年齡大幅延後,使得女性原先適合生育年限因而縮短。由於臺灣女性自主意識抬頭,獨身貴族意識加重,不再固守傳統家庭觀念 (李光廷,2005;鍾俊文,2004;張明正、李美慧,2001;洪信安,2002 ;謝君柔,2006;施宏彥,2005;石幸真,2008)。因此在觀念上,傳統的婚姻對於現代女性已不再適用,追求獨立及自由則為現代女性所標榜,因而造成生育率下降。

二、結婚率降低與離婚率升高的負面價值觀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顯示,二○○八年結婚率為6.73%,離婚率為2.43%;二○○九年結婚率為5.07%,離婚率則為2.48%。由上述數據中顯示,不但結婚率有下降之趨勢,離婚率卻是逐漸升高的趨勢,顯示離婚率升高對臺灣未婚女子的結婚意願有負面的影響。

三、晚婚(育)與不婚(育)的結果
  從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歷年來對二十二歲~三十九歲有偶婦女所做的生育意願調查發現,不願意生或只願意生一胎的婦女最近幾年有明顯上升,而願意生三個及以上的婦女則大幅下滑,而生育意願的降低是決定生育率的關鍵因素之一。此外,倘若夫有意願,妻沒意願,通常不會生育;妻有意願,夫沒意願,仍有可能生育;夫妻都沒意願,自不可能生育。所以女方的意願是決定是否生育或生育多寡的關鍵因素。

四、對於未來婚姻與生育態度的轉變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二○○五年「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電話調查」中,發現二十歲~三十九歲未婚民眾自述不願結婚之原因分別為經濟條件不佳、享受單身生活、未遇合適對象及怕麻煩四類型(引自:人口政策白皮書,2006)。

五、育兒觀念著重於教育品質
  隨著時間的推移及高等教育的普及性,育兒觀念也在環境變遷中不斷嬗變。因此,在新時代中,也要用e化的觀念來教育孩子。而由於生育意願的低落,多數家庭趨向選擇生育一個或二個來用心栽培,而少子女化便是現代人的育兒觀念首重於教育品質下所產生的必然現象。

六、貧富差距擴大、經濟負擔壓力增加
  依據勞委會公布九十九年二月失業率為5.76%,臺灣社會隨著失業率高升、薪資萎縮等因素,大家對於社會及生活充滿著不確定感。且都市化的結果,造成撫養嬰兒的成本大增。此外,從衛生署所做的調查中,有一個小孩的父母,51%不願意再生第二個;而不願意再生的原因,以「經濟能力」及「養育成本」兩項所占的比重最高,加起來的百分比超過65%。是故,現代人對於育兒經濟負擔及壓力之增加,造就今日少子女化現象原因之一。

七、「養老防兒」的社會價值觀念
  根據調查,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不結婚,結婚了也不想生小孩,外表看起來遠比實際年輕,父母還健在,甚至還供應吃住,心態上仍把自己當個大孩子,沒什麼責任感,所以經常被形容為「啃老族」或「尼特族」(指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因此,就現代社會人而言,推翻了以往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而改為「養老防兒」的悲觀論看法,認為子女是重大負擔,因而造成不願意生育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少子女化是全球的趨勢,臺灣狀況尤其明顯。主計處資料顯示,過去三十年間,國內生育率衰退幅度高達六成,高於全球平均衰退幅度,位居全球第十六高、亞洲第六。此外,聯合國統計約有三成五、六十八個國家的平均總生育率低於人口替代水準的2.1人;而臺灣在九十八年粗出生率降為8.29%,顯見國內生育年齡婦女不願生育的情形遠比世界其他國家嚴重。

參、親師合作的重要性
瞭解親師合作的重要性與功能:
親師合作是教師與家長之間相互交流的歷程。
親師合作溝通是良好親師關係的基礎。
對孩子而言,親師合作有助於孩子的表現
親師合作能增進學校效能,落實學校社區化的理念。
親師合作能增進教師士氣與工作滿意度。
  隨著少子女化的趨勢,現代社會的家長比起以往子女數多的傳統社會,對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期待與要求。不但如此,就教師的教學品質亦有所干涉。然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進而對孩子學習有所干涉固然是好事,但倘若過當,不但會造成教師在教學專業上的阻礙,甚至,家長可能從原來的沉默、以師為尊的觀念角色,轉變為積極力爭之「怪獸家長」的角色,因此親師合作的功能,就顯得重要許多(涂怡如,2000;周淑惠,1998)。是故,茲於以下幾點說明親師合作的重要性。

一、親師合作是教師與家長之間相互交流的歷程
  親師合作在溝通情境中,親師得以彙集彼此的教育理念、管教方式,整合雙方的意見,以建立共識,並提出問題解決的方針。家長與教師發展合作的關係對家長立即的好處,是在履行親職責任時有教師給予支持,增加與孩子互動的機會。此外,透過與教師的溝通與聯繫,家長可以藉此獲得教養孩子的第一手知識,間接地修正自己的教養方式,進而能提昇家長參與教育過程的自信心,成為有效能的家長。

二、親師合作溝通是良好親師關係的基礎
  親師如果常常溝通,必定能夠建立起某種程度的情感與熟識感,家長一有誤會發生,可以當面找老師坐下來好好的談一談,不需氣沖沖的向校長或其他人告狀,老師也不會因無法申訴而灰心喪志。因此,良好親師關係的基礎是頻繁而開放的雙向溝通,親師雙方都有責任建立這樣的基礎。

三、對孩子而言,親師合作有助於孩子的表現
  親師合作溝通良好有利於形成一股對孩子的監督力量,孩子看在眼裡,感受在心裡,自然能夠自我約束、自我激勵。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聯繫除了可以增進孩子的學業及行為表現外,亦能因此而增加在新學校環境的安全感,以及增加自我價值感。

四、親師合作能增進學校效能,落實學校社區化的理念                                                                                                              
  有效能的教師會體認出家長是學生生活中最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人,並秉持著「家長是教育合夥人」的理念,推展親師合作。

五、親師合作能增進教師士氣與工作滿意度
  經由與家長的溝通協調,教師將更能瞭解家庭對學生問題與學校計畫的普遍看法,並能與家長有更佳的互動關係,而有效的親師溝通也可以增進教師的士氣。此外,良好的親師關係可使教師對其工作的滿意度提高,同時較不會考慮離職;相反地,經常感到許多家長對其子女教育不關心的教師,對工作滿意度較低,同時也比較會考慮離職。

肆、親師衝突之成因與基本原則
瞭解親師衝突之成因:
親師彼此教育理念與管教態度不同。
親師責任歸屬的爭議。
親師間的互動溝通不良。
  瞭解促進親師合作之成因:主動原則、權變原則、機動原則、合理原則、明確原則、符合原則、因勢利導原則、有效原則、焦點原則、都贏原則、尊重原則、先後原則。
  綜上所述,親師合作雖具其重要性與功能性,然而隨著少子女化、教學精緻化的趨勢與時代潮流下,似乎使親師之間存在著一些障礙,使得雙方無法妥善的配合,甚至造成衝突,甚至影響了教師教學品質的可能性(蔡曉玲,1999;王淑俐,1994;蘇福壽,1997;鄭淑文,2000;鍾育琦,2000)。以下就研究親師衝突之研究發現,將親師衝突之成因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親師彼此教育理念與管教態度不同
  親師之間對於同一件事情,若雙方各持己見而互不退讓,則會形成雞同鴨講的情形,雙方面各為所屬,用主觀的判斷來決定學生的對錯,造成對學生反而是種傷害。此外,家長有時亦會因彼此的教育理念不同,而對教師的教學有不合理的要求,造成教師面臨專業與家長期望的兩難。

二、親師責任歸屬的爭議
  由於家長和老師所處的立場不同,造成雙方的責任歸屬不清,因此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親師雙方容易因之間的責任歸屬而產生衝突,進而影響教師教學的品質與親師間的關係。

三、親師間的互動溝通不良
  親師溝通時,常因為心態上的不對稱而產生一些溝通不良的情形,或許會因身份上的不同,而誤以為對方的說法較正確而事事依詢,或對方所言都太偏激而不願採納。此外,有的家長或老師會有指責說教的強硬態度出現,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是對的,數落對方絲毫不留情,一副興師問罪的樣子,破壞了親師間的和諧溝通。
  家長、老師都是秉持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然而雙方可能因親師彼此教育理念不同、責任歸屬不同、要求不合理、管教態度不同及彼此的互動溝通不良,產生衝突。然只要常交流溝通,讓親師間的關係更親密、觀點更緊密,雙方合作無間,定提高教學效能,讓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故此,基於以上親師關係所面臨之困境,李錫津(1997)提供以下親師溝通的原則,如下:
主動原則:
親師溝通係基於需要、必要、急要而來,重在時機把握,親師雙方都應知覺到需要而主動出擊,進行溝通。
權變原則:
溝通內容的表達和溝通方式的運用,宜因應收訊者的程度和背景而作不同的權變選擇,對知識水準較高者,宜採兩面具陳的方式,就溝通內容正反分析呈現,引導參酌,比較容易被接受;對程度低者則以單面陳述方式較佳,有時訴之感性,反而易生效果。
機動原則:
溝通重在時效、重在機先,適時運用才能收效,因此掌握機動十分重要。
合理原則: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溝通內容方式應力求合理,合理通常來自於專業的導入,高度的專業考量是家長接受的最大保證。
明確原則:
溝通的語意、內容,力求明確,尤忌模稜兩可,才不致扭曲、誤解,也不致橫生枝節,影響溝通成效。
符合原則:
溝通的內容、方式,需能和收訊者的生活背景、文化理念經驗相符,才容易獲得共鳴和認同。
因勢利導原則:
因勢利導是指以收訊者的起點、認知、態度、動機、意見為基礎,予以接納引導說明,進而說服的方式,可以減少心裏的抗拒,增加溝通成功的可能。
有效原則:
溝通奏效,溝通才有意義,因此如果所用的溝通原則、策略和方式都未見其效,就要考慮更換。
焦點原則:
工商社會大家都忙碌,溝通時應有焦點,才能節省時間、精力,獲得實效。
都贏原則:
溝通要有讓步妥協的準備,積極尋求雙方可以接受的平衡點,以雙贏為溝通的目標。
尊重原則:
溝通旨在謀取共識,不在示我之能,更不在打倒對方,因此要顯示誠意,彼此尊重。
先後原則:
事有輕重緩急、本末先後,宜先掌握。此外,據研究指出,我們在聽過讚美的詞語之後,比較容易接受逆耳的批評,因此先向家長說學生的優點,再提出希望家長共同消弱的缺點,比較容易收到預期的效果。
  歸納而言,親師溝通乃在形成共識,透過澄清、意見的交流、相互討論,以縮短親師認知的差距,尋求輔導學生的最佳方法,因此教師應主動策進,以帶動家長從被動趨向主動。此外,親師溝通應有計畫性的安排,談論明確的主題,且時間、情境透過規劃,並以認真負責的態度,關愛學生的情懷,營造有力的溝通情境。另有研究指出,我們在聽過讚美言詞之後,較易接受逆耳的批評,因此先向家長說學生的優點,在提出希望家長共同消弱的缺點,較易達到預期效果。總之,教師和每個家長都能有良好的溝通、締造和諧的關係,其不二法則,就是要有「誠懇的態度」,讓家長感到倍受重視、尊重,進而樂於和老師分享看法,並協助其解決問題。其次要能廣開「多元的溝通管道」,維持緊密的聯繫,有關學生的生活及學習情形,家長知道的愈清楚,愈有討論的機會,就愈願意合作和支持,因此家長和教師的接觸愈多,關係就愈親密且溫馨

伍、結語
瞭解在少子女化趨勢下,建立親師間良好新關係的策略:
就教育行政機關而言。
就家長與民間家長團體而言。
就學校教育人員而言。
  親師溝通的主要目的是做雙向訊息交流,以滿足孩子需求為考量、福祉為依歸,將學校、家長甚至社區結合成一個團隊,彼此協調、互助合作,建立一個以孩子為中心的「關懷網」,積極善意地溝通,有效的親師交流,共創三贏的局面。故以下提供幾點具體策略,予以參考之:(施智文 ,2006;蔡瓊婷,2003;曾俊凱,2001

一、就教育行政機關而言
  如成立推動家長參與的專責機構,透過專責機構的方式,使家長參與能制度化、系統化,進而增其效果。此外,亦可推廣彈性上班,以增進親子相聚機會及資助家長參與校務。同時,亦能積極協助學校辦理家長成長團體或進修活動,透過辦理親師研習,強化親師溝通與學習親師溝通之技巧,使重建良好親師關係,暢通親師溝通管道,加強親師合作,促使學生全人發展。

二、就家長與民間家長團體而言
  主動積極且有系統性的結合民間家長團體,參與學校辦理之各項親職或家長成長活動,進而發揮達到教育影響力,同時亦能促進親師之間的關係。此外,鼓勵家長擔任學校義工、辦理讀書會等,都能讓家長更能瞭解學校辦學的認真與老師的用心。此外,家長本身亦可努力的目標,如主動告知孩子的特殊需求、瞭解孩子在校的作息、瞭解教師班級經營的方式、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勿意氣用事,理性為先,另一方面亦須多充實教育新知,溝通親師間的教育理念,並應當與老師溝通中表現尊師重道的態度,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三、就學校教育人員而言
  辦理親職活動的時間應考慮到家長的方便性,以及提供多樣化誘因的方式,增進家長參與意願,藉由增加家長參與性的提高,亦能達成親師間之互動。此外,教師應主動積極與家長溝通,適時提供家長正確的教育方法,而非消極被動的態度,如懇談會可以採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進行,藉由面對面的討論、協商,可以補書面通訊與電話通訊的不足,不僅老師可以進一步瞭解學生的生活狀況、人格特質,且家長和家長之間也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交換教育子女的經驗和方法。此外,老師應以誠懇、專業的作法爭取家長的信任,讓家長願意提出內心的困擾,共謀解決策略,同時亦能隨時進修加強教師專業素養、加強班級經營成效。與家長溝通時,不應預設立場,瞭解每位家長溝通的特性,贏得家長信任。
  總之,若能秉持著「親師好溝通,教學就輕鬆」,在少子女化趨勢下,家長與教師雙方的角色、態度應有所改變,並從中取之一平衡點。就教師而言,本著教育專業的素養和家長誠懇的溝通,方能輕鬆擄獲家長的心。而就家長而言,若能熱心的走進學校,參與幫助孩子成長的工作,使教師得到更多的教學助力,透過老師與家長是教育的合夥人的良好關係,彼此攜手同行,進而就會發揮親師合作效果,並且形塑出一個友善的校園環境。總之,「親」、「師」兩者之間,乃為「生」能提昇教育品質,以達到教育「親」、「師」、「生」三贏的局面。
學生學習適應的問題。
教育資源隨之減少,校舍空間閒置,形成浪費。
學生缺乏人際互動,人格發展產生影響。
其他教育相關問題: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退休年齡向後延長。
教育行政機關要如何因應少子化的衝擊:
採取協助各校策略聯盟,提昇學校競爭優力。
持續推動學校本位管理,吸引社會資源挹注,以及學生就讀意願。
整合教育資源,發揮整體學校效能。
強化精緻教育,活化教師教學策略。
建立師資培育機構績效評鑑與進退場機制。
健全教師資格檢定制度。
強化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建置教師供需評估機制。
建置教師評鑑機制。



參考書目
王淑俐(199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親師衝突因素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內政部(2006)。人口政策白皮書。網址:http://www.jhonghe.ris.tpc.gov.tw/web66/ _file/1176/upload/population/0970314.pdf
內政部統計處(2009)。重要參考指標。引自:http://www.moi.gov.tw/stat/
石幸真(2008)。臺中縣國民小學因應少子化經營策略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行政院主計處(2010)。重要社經指標。中華民國統計月報5112)。臺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20102月失業率。網址: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1d35566
吳瑛(2006)。共創親師生三贏之利器─親師合作。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5。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2/52-31.htm
李光廷(2005)。不可逆潮流下的少子化對策日本與瑞典的比較。載於二○○五年臺灣人口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的臺灣人口發展:趨勢與挑戰」。
李錫津(1997)。有溝不一定會通─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班級經營21),1014
周淑惠(1998)。親師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甲班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信安(2002)。海峽兩岸小學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方式的比較。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智文(2006)。宜蘭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現況與阻礙因素調查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施宏彥(2005)。強化幼兒教育政策減緩少子化衝擊之研究。嘉南學報31476492
涂怡如(2000)。論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國教之友5561422
張明正、李美慧(2001)。臺灣地區人口轉型後之生育趨勢與展望。人口學刊2393112
曾俊凱(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瓊婷 (2003)。國民小學親師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曉玲(1999)。幼兒園中親師互動之探討研究多元文化下的思考。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鍾育琦(2000)。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的觀點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鄭淑文 (2000)。國小一年級導師因應親師衝突方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蘇福壽(19九十七)。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親師衝突因素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聯合報(2008)。超少子化2050年我人口降到1890。載於:2008630日,A1版。
謝君柔(2006)。少子化浪潮下大臺北地區不願生育女性觀念之研究。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